年后朋友聚会,有人讲了这么一件事:我们当地某四大国有银行的一名副行长,志得意满之际突然做出180度改变,说干金融不是他的梦想,决定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于是辞掉公职,专心致志回家备考去了。
饭桌上话风瞬间转变:好端端的985高材生,高薪高职,是多少人穷尽一生也无法达到的罗马地啊!他这么果断,他爸妈同意吗?他老婆是怎么想的?如果两三年考不上,儿子会怎么看他?这个人的脑子怕不是坏掉了吧!
接着有人提起一则旧闻。二十年前,县电影院的一名放映员离家出走,大半年时间活不见人死不见尸。老妈哭瞎了眼,老婆得了抑郁症,十岁的女儿头发掉得绑不住小辫子。苦寻半年,家人和警方都快要放弃了,他寄回来一封信,寥寥几个字断了所有人的念想:混好了再回去,不要找我。
这两个人一个追寻梦想,另一个抛妻弃子,一个做事轻率,一个叫作不靠谱。吊诡的是,他们的所作所为,跟九十年前《月亮和六便士》里故事开始的情节几乎一模一样。
月亮高悬夜空,象征人的理想;六便士是当时英国最不值钱的硬币,比作庸常的现实。理想和现实总是相互矛盾,谁不曾对撑不起理想的工作心生厌倦,谁不曾对鸡飞狗跳的日子感到迷茫。
怎么能平衡好理想和现实的关系,可能是很多人挣扎一生都解决不了的问题,《月亮和六便士》的主人公可以称的上是芸芸众生中的特例。
斯特里克兰德是一名股票交易所的经纪人,相貌平平,业务一般,讲话做事略显无趣。他有能干的老婆和懂事的儿女,他一直辛苦赚钱养家,是扔进人堆里就再也找不出来的那一个。
就这么一个普通人,有一天留下一张“晚饭准备好了”的纸条,突然离开了家,离开了生活了17年的妻子和他们的孩子。为了学画他只身去了巴黎。那一年他40岁,住在全巴黎最破旧的旅馆里,身上只有100块钱。
五年过去了,斯特里克兰德贫病交加,躺在巴黎的小阁楼里奄奄一息,若不是好心的朋友搭救,他真的就一命呜呼了。后来,他沦落街头成了码头工人。
又过了几年,他把自己流放到太平洋的一个小岛上,跟一个土著女人同居。这个时期,他创作出一幅又一幅震惊后世的杰作。几年后,斯特里克兰德患麻风病双目失明,临死之前叫人把最珍爱的一幅巅峰之作付之一炬。
斯特里克兰德是普通人追梦成功的典型,他用十几年时间,跨过城市,跨过文明,跨过太平洋,终于踏上了人生的快车道,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
莎士比亚说,一千个观众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月亮和六便士》,相信每个人对斯特里克兰德都有不一样的解读。
有人在斯特里克兰德身上读懂了坚持。他不确定坚持下去会取得怎样的成绩,但对理想的坚持让所有人都汗颜。在接二连三的失败面前,他仍不放弃,“必须画画,就像溺水的人必须挣扎。”
斯特里克兰德走火入魔了,只有用画笔把脑子里的景象描绘出来才能获得内心的宁静。在他那里,吃穿住行都不值得讨论,他的唯一的痛苦来自于创作。“坚持”派说,斯特里克兰德是为艺术而生的。
有人在斯特里克兰德身上读到了伟大。一个人轻言微的普通人,为了遵循自己的内心,宁愿舍弃财富和亲情,甚至生命去追随内心的召唤。这与其说是主动的选择,倒不如说是愉快的接受。
别人同情他穷困潦倒,他拿起画笔时,却觉得自己是一个君王。世人对成功的定义千差万别,但只有一种成功被大家公认,那就是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斯特里克兰德成功了。“伟大”派说,斯特里克兰德是艺术的化身。
也有人在斯特里克兰德身上看到了自私。朋友问他:“难道你不爱你的孩子们吗”,他说:“我对他们没有特殊感情”,朋友再问:“难道你连爱情都不需要吗”,他说:“爱情只会干扰我画画”。
他的眼里只有自己,没有别人,他不屑和社会发生任何关系。
斯特里克兰德坦言:我不需要爱情。我没有时间搞恋爱。这是人性的弱点。我是个男人,有时候我需要一个女性,但是一旦我的情欲得到了满足,我就准备做别的事了。女人是我享乐的工具,我对她们提出什么事业的助手、生活的伴侣这些要求非常讨厌。
多么恐怖的言论,“自私”派说,一个人的道德缺陷黯淡了他身上的光环。
讲真,在第二次读完《月亮和六便士》,我确信自己并不喜欢斯特里克兰德这个人,尽管他最后成为了万人敬仰的一代大师。我喜欢的是书中另一位画家施特略夫,他欣赏思特里克兰德的才华,无私地资助他。他的热忱正直让他变得伟大而不平庸。
斯特里克兰德和施特略夫属于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一个是伟大的不幸,另一个是平庸的幸福。如果这是一道二选一的选择题,我想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后者。
还有一点值得一提,斯特里克兰德是根据法国印象派画家高更为原型塑造出来的。大家都知道,高更是画画的天才,而天才的天赋异禀可遇不可求。
所以,读《月亮和六便士》必须明白一个道理:斯特里克兰德的成功并不具普遍意义的借鉴价值,因为梦想人人都有,高更却只有一个。对于普通人而言,脚踏实地追逐梦想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