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谎言是真相的影子,因为谎言映射出来的是人心本身。”
日本的推理剧情片很容易在中国获得广泛的共鸣,主要原因可能是两国之间深厚的文化渊源。
受东方儒家思想的耳濡目染,就算故事内容千差万别,其核心观念却往往具有共通性,尤其是中间牵扯不断的亲情和家庭观念,如影子一样始终伴随东方人的一生,成为他们心中最虔诚的守候。
本片根据东野圭吾原著改编,东京的一起凶杀案件,引起了名警探加贺恭一郎的关注,在不断的搜寻证据中,加贺找到了和亡母相关的蛛丝马迹。
同时,随着真相不断被披露,一段隐藏了将近二十年的陈年往事也渐渐浮出了水面。
影片的悬疑元素做的很足,一开场就是重口味的凶杀现场,配合着限制级别的镜头,带给观众强烈的感官刺激,夺人眼球。
而后,不论是同时期出现的另外一具烧焦尸体,还是偶然发现的东京桥梁线索,都让故事走向变得更加扑朔迷离,观众的神经随即也被精彩的剧情给牢牢抓住,想一窥究竟。
女主角浅居博美出场后,她和加贺若即若离的暧昧关系,使得影片的主线更加纷繁复杂。
电影的情节很像一个俄罗斯套娃,每次都让观众以为看到了全貌,谁知拿去一层,才发现里面竟然还藏着另外一个天地。
当最后一个套娃被打开后,真相终于豁然开朗,原来,纠缠了几十年的纠葛竟然是一段如此悲伤的故事。
日本的推理小说大部分有一个共同特点,每个凶手的背后都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心酸往事。
而他们的犯罪动机通常都情有可原,这样塑造出来的人物,不仅让人恨不起来,反而更容易生出同情和怜悯之心。
无论是浅居博美还是她的父亲浅居忠信,他们做出的每次选择都是迫于无奈,就像被命运之手推动的车轮一样,根本无力掌控自己的前进方向,只能沿着这条既定的不归路孤独前行,直至外力将自己完全摧毁。
如果说推理是这盘大餐的“色”,那么情感则是它的“味”,和剧情的悬疑、紧张比较起来,情感才让这部电影有了灵魂,真正做到“色香味”俱全。
两个不同背景的家庭,却有着极其相似的经历。
加贺恭一郎是母亲抑郁,抛弃丈夫、儿子远走他乡,而浅居博美则是父亲带着女儿为了躲债,不得不踏上逃亡之旅。
冥冥中自有天意,两个同病相怜的人就此相遇,本以为这是上苍对他们的怜悯,谁知道这不过是坠往深渊前的最后一声叹息,当虚幻过去之后,留下的只有对生命彻底的绝望。
不能怪剧中人物的残忍,他们这样做,无非是想抓住人生的最后一丝希望,既然上天已经如此不公平,为何不依靠自己的双手创造出另外一种可能?
当浅居忠信发觉自己已经不想逃避后,他反而变得很轻松,十几年的隐姓埋名,甚至女儿在自己面前都不能相认,这样的人生不仅无趣,甚至已经没有了意义。
唯有一死,他才能够彻底解脱,并且真正保护好女儿。
父女二人的死别堪称催人泪下,“为了保护我,让你受了那么多苦,这次换我来保护你”。
这是女儿对他的承诺,也是绝望下的无力妥协。
“即使换了个地方,我会依然守护着你。”
其实,为子女操碎心的又何止是一个浅居忠信,无论是田岛百合子,还是加贺隆正。
尽管他们使用的方式不一样,但对儿子的付出和奉献本质上没有任何区别,就算不被理解,甚至被记恨,却依然无怨无悔,可怜天下父母心!
一部好的作品,抛去表面的光鲜,最终都要依靠内核来打动观众。
所以观众在观看电影的时候,不仅仅只是看到一个精彩的故事,更是目睹了一段伟大的亲情和感人至深的牺牲。
人类都是感性动物,无法在所有的时间段里都做到理智和正确的判断,以至于造成了很多悲剧。
但是,正是因为人生来不完美,所以在无意识状态下做出的举动才更加能够感动人。
每个人都会犯错误,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最后应该知道如何去改正自己的错误,并为此承担相应的责任。
《祈祷落幕时》主线通篇没有爱情,却偏偏依靠亲情就让观众体会到了"情“的真谛,每位看过电影的观众都应该反省自己,想想自己的父母:
你有多久没有陪伴他们、你真的了解他们的内心吗?
天下的父母,不会要求儿女一定要回报,但子女不能因为这样就认为是理所当然。
趁还有机会,常回家去看看,哪怕只是陪他们聊聊天,哪怕只是仅仅为了看他们一眼,有时候,错过就不能回头。
对于浅居忠信来说,死亡并不是结束,而是一段新的开始,当祈祷落幕时,博美已经放下,剩下的,只有留待法律去审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