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本名为《老子》,因为汉代河上公同学进行了整理,将其中三十七章汇总,称为《道经》,另外四十四章汇总,称为《德经》,故整体就被命名为《道德经》。本章即为《道经》的最后一章,本以为会是对前面道的思想的一个总结,结果发现想多了,本章又在讲治国之道了。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老子已经在前面多次提到了“无为”,如第三章的圣人之治,“为无为,则无不治”,第二十九章的“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实际上,“无为”是道的一种特征,或者说是手段,而“无不为”,即无所不为才是通过手段希望达到的目的。
如果民众人心不宁,大家都充斥着浮躁和欲望,这样是很危险的,很容易出现动乱因子,这个时候怎么办呢?老子给出的方法是“无名之朴”。“无名之朴”,看起来很抽象,仿佛说的是用道的单纯淳朴来引导大家,使大家都不在浮躁。这当然不算错,不过,结合第三章老子的治国之道就明白,具体来说这里的方法就是“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其实老子说的不无道理,老百姓追求的不外乎吃饱穿暖,健康安宁,这样即使有个别人有雄心壮志,但是百姓富足,人心思安,某些贪欲自然会终止。没有贪欲,社会重归安静,自然天下太平,万事大吉了。
本章没有提出新颖的观点,基本内容在前面的章节均有涉及,不过强化了老子“无为”的核心思想,也充分说明这个观点的重要,更是回答了下面图片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