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五帝万古传,神龙安邦国泰安。
孔甲少德祈恩泽,陶唐衰弱谁人怜。
幸有刘氏始祖在,腾挪豢御二龙欢。
时运不济命多舛,四龙尽去意难闲。
高隐从来山水地,苍烟生处到鲁山。
刘氏始祖,便是刘累。据记载,刘累是帝尧陶唐氏的后裔,因为尧姓祁,所以刘氏又称“祁姓刘氏”。鲁山境内的尧山,便是因刘累在此祭拜祖先尧帝而得名。
俗话说:张王李赵遍地刘。这句话,介绍了中国五个人口最多的姓氏。在今天,全世界人口达到八千万的国家,包括中国在内,仅有十四个。而世界上刘姓人口便超过八千万,在我国五大姓氏中排在第四位。
中国历史上最原始的姓氏,往往源于原始部落图腾崇拜,用作姓氏的汉字,也都有其最原始、最根本的字义。“刘”的最初含义,是一种战斧。开天的辟地的盘古,正是用一把巨斧劈开了这个混沌的世界,拉开了人类文明的起源。刘氏先祖刘累,也正是以这样的一种模式开启了刘氏的家族史。
作为刘姓始祖,刘累声名赫赫,因为他有一长技在手,是曾豢养神龙的人物。《史记夏本纪》曰:“帝孔甲立,好方鬼神,事淫乱。夏后氏德衰,诸侯畔之。天降龙二,有雌雄,孔甲不能食,未得豢龙氏。陶唐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孔甲赐之姓曰御龙氏,受豕韦之后。龙一雌死,以食夏后。夏后使求,惧而迁去。”
在汉画像石中也刻画了这个故事。山东嘉祥武氏祠“左石室第五石”的上格,图中间一条龙盘于豆上,其左一人手下垂;右一人手平伸。二人后方各立二侍者。说明:豆,乃古代食器,龙盘在豆上,是刻画饲养龙,及另一条龙已经死去并做成肉酱送给了孔甲帝,目前只有一条龙在进食的情景。豆右边一人手臂上举,他就是孔甲派来要肉酱的使者。使者的地位尊贵,态度傲慢,所以就用举手的动作表现;刘累地位卑微,当听到使者再次要肉酱,而现在已经没有肉酱,所以惊慌失措,吓得手臂不由自主下垂。艺匠通过不同身份人物手臂的变化,来表达人物心理变化,说明汉代已经掌握了以形传神的要领,亦佐证了刘累豢养神龙的传说。
古老相传,自从黄帝得神龙相助大败蚩尤,神龙就成为人类王朝最忠实的守护神兽。到了舜时,有小国叫名口,国君有龙,交由董父饲养,在饲养过程中董父根据龙的习性爱好予以驯化,将驯化好的龙奉献给舜,舜因此非常器重董父,并赐他董姓,封其官名豢龙,给了他大量的封地。从此饲养驯化龙这一职业就代代相传,各种官职中也专门设有畜龙之官。得神龙守护,华夏大地从此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不觉间便到了夏朝。这一日,天降祥瑞,陶唐氏帝尧之裔一普通农家,一婴孩诞生,两手握拳凡三年。张开时两掌现龙纹,看上去分别是“刘”“累”二字。其家人认为这是上天的某种预兆,便把这个新生儿取名为“刘累”。《左传》、《世本》、《竹书纪年》、《史记·夏本纪》等古籍均记载,不少存留至今的刘氏家谱中,也都有类似的记载。
因生下来便有神瑞兆示,刘累很快就被推为刘氏本族的首领。担负着神圣的使命,刘累年轻时就离开故土,到豢龙氏族那里去学习驯服、驯养龙的本领。不知是有神的力量还是刘累自己聪明过人,刘累很快就学有所成,成为当时中原部落中小有名气的驯龙能手,并被夏朝王室召到宫中负责养龙。
其时正是夏朝第十四位君主孔甲当政。据说,孔甲是个昏庸无道的君主,他在位时不心思治国爱民,却沉醉于信奉鬼神方术。以至灾害延绵,社稷不稳。孔甲遂向苍天祈福,后从黄河和汉水中各得到一对雌雄双龙。孔甲准备用这四条龙来给自己驾车,但他自己却不会饲养。孔甲派人去找最擅长驯养龙的豢龙氏人,但豢龙氏人老弱无力。这时,刘累便毛遂自荐,主动请求承担四龙的驯养工作。孔甲对刘累的举动大为欣赏,立即批准了他的请求。最初,刘累把龙饲养得很好,孔甲对他的工作非常满意,于是颁布命令,正式任命刘累为王室驯龙官,并赐给刘累“御龙氏”的姓氏,宣布由他取代豢龙氏的工作。孔甲又把颛顼之孙大彭氏所居之地——豕韦赐给刘累作为他的封邑。《竹书纪年》云:“孔甲元年,废豕韦氏,使刘累豢龙。”族刘家人皆至此,刘累的家族就由刘氏族演变成了御龙氏,族人也由刘邑南迁到豕韦。
神龙不是一般人能征服的,除了作为天地之子的帝王外,就只有那些具有非凡本领的特殊氏族或人物,才具有征服龙的专门本领。作为远古时期最优秀的狩猎部族,御龙后,刘氏一族声望日涨。月满则蚀,福兮祸倚,刘累在为孔甲饲养天帝所赠的四条龙的过程中,非常尽心尽力,但畜龙在当时条件下十分困难,稍有不慎就可能出问题,四条龙喂死任何一条都是掉脑袋的大事,对此刘累十分清楚,工作起来废寝忘食,但是不幸之事还是发生了。有一天早晨刘累起来喂龙时,发现其中的一条雌龙死了,这可如何是好?怎么向孔甲王交待呢?费尽苦心的刘累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何不将死龙做成野味献给孔甲王呢?说不定还能得到一意外收获呢!于是刘累就将死龙做成肉羹献给了孔甲,孔甲吃后感觉味道特别,心里高兴,竟然又赏赐给刘累大量珠宝财物,死龙一事暂时隐瞒过去了。不料孔甲贪恋龙肉美味,且不知实情,事后不断派使者向刘累索求龙肉。刘累无法拒绝,又不能说出实情,一不做,二不休,又把剩下的三条龙相继杀了。孔甲一吃不可收拾,不继派人向刘累求要龙肉。这三条龙都被孔甲吃了之后,因为找不到龙,刘累知道闯了大祸,忧惧事情败露族灭家亡,只有走为上策了。刘累携带举家老小逃到了中岳嵩山南侧的尧山(大龙山)东麓,在今日鲁山昭平湖地区隐居。
《竹书纪年》云:“帝孔甲七年,刘累迁于鲁阳。”此时,刘累二十六岁,到鲁山后,刘累隐匿了原来的名字,改称“丘”,人称“丘公”,称隐居的地方为“邱公城”。刘氏一家在此垦荒渔猎,开枝散叶,繁衍生息。后来孔甲知道后,不再追究,丘公复姓为刘累,刘累族人遂改姓刘氏,中华刘姓从此而始。明时,刘姓后人把邱公城附近的耿集镇(古称竹峪寨)雅称“豢龙故里”,又在西寨门迎门额上镶刻“豢龙故里”门额石记之。刘累终卒于今河南省鲁山县邱公城,葬于邱公城东北三十米处。
刘累故后,刘氏一族继续发展。刘氏后人中不乏成就超卓之辈,为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众所周知,历史上的西汉王朝,奠定了中华民族的结构。如今,中华民族的主体是汉族,中国的语言文字被称为汉语、汉字,这都与刘姓人的历史贡献密不可分。西汉建国后,原本人口不多的刘氏就开始逐渐繁盛,大多分布在中原地区;汉末三国之际,王室衰微,中原战乱,刘氏为避“董卓之乱”和“军阀混战”,不断向四方迁徙;魏晋南北朝时期,刘氏大举南迁,刘裕在江南建立的宋王朝政局较为稳定,刘氏人口也迎来又一个高速发展时期。
唐宋时期,刘氏就已经遍布大江南北,全国各地都出现了刘氏的望族。从明末开始,闽、粤等地的刘氏陆续移居台湾,如今刘姓成为台湾地区的第八大姓,人口近七十万万;同时,也有不少刘氏子孙到海外谋生,其中以东南亚最多。到今日,刘姓在中国大陆、港澳台等地均有分布,其中不乏贡献突出者。而海外的刘姓人以东南亚居多,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大多成为当地的楷模。
“一湖出平峡,万源聚山川。”昭平湖东岸,风景秀美,“刘累陵园”便在此间,墓主人刘累,被天下的刘姓人尊为共祖。每年的4月19日,都会有成千上万名刘姓后人到此地寻根,祭拜先祖。天下刘姓,同一源,同一根;华夏儿女,车同辙,语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