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摘录】中国皇帝全传(144)---北魏道武帝拓跋珪

书名:《中国皇帝全传》

作者:善从

内容摘录

北朝·北魏

1、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档案:

生卒年:公元371~409年

父母:父,拓拔寔;母,贺兰氏

后妃:慕容氏、刘氏等

年号:登国,皇始,天兴,天赐

在位时间:公元386~409年

谥号:道武帝

庙号:太祖

陵寝:山西金陵

性格:勇猛冷酷,宽厚大度

2、拓跋珪,字涉圭,鲜卑族拓跋部人。淝水之战后前秦衰落,拓跋珪于公元386年正月召集旧部复兴代国。同年四月,改代为魏,史称北魏。拓跋珪在位期间,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取得比较大的功绩,是一个开明有作为的君主。但晚年的拓跋珪变得残暴、冷酷,最终被他的儿子拓跋绍所杀。

3、公元386年正月,诸部大人共同向贺讷请求,愿意推举拓跋珪为主。他们在牛川召开部落大会,在这次大会上,拓跋珪即位为代王,年号登国。他命汉人张衮为左长史,许谦为右司马,长孙嵩的弟弟长孙道生等侍从左右,作为智囊参谋。至此,灭亡了十多年的代国在拓跋珪的领导下复国。

4、公元398年十二月,拓跋珪将北魏都城迁往平城,并改称皇帝。称帝后,拓跋珪开始效仿汉族政治体制,促使拓跋部的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为了说服部众,他接受汉族士人崔宏的建议,找出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他宣称黄帝最小的儿子昌意受封于北土,是拓跋部的祖先,因此拓跋部都是黄帝的后裔,必须追随中原各族封建化和汉化的道路,向汉族学习。

5、北魏的政治、经济、军事都得到了迅速发展,成为中国北方地区最强大的政权,也为后来北魏进一步的统一战争积蓄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6、从军事、政治、经济等成就来看,不能不说拓跋珪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开国之君。但是,到了晚年,拓跋珪性情大变。因为之前所施行的各项措施损害了鲜卑贵族的利益,君臣矛盾尖锐,拓跋深为困扰,在加上服用“寒食散”(当时流行于汉族士人中的药物,用朱砂、石英等矿物质制成,主要用于排解心理上的焦虑和不安,但它是一种有毒物质),他变得喜怒无常、狂躁冷酷。他总是担心别人要抢夺他的皇位,对于那些功高名重的大臣,他的疑心更重。长期的猜忌,使他精神有些失常,每日都活在害怕被人杀害的噩梦之中。往往因为一点小事,他就会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大臣处死。他的堂兄著名将领拓跋仪因有着崇高的威望,被拓跋珪赐死。大臣司空庚被告发说穿着华丽的服饰,行为举止都学皇帝,拓跋珪听后立即下诏将他处死。拓跋珪的猜忌心越来越重,到后来只要见到谁脸色失常、气息不顺或是说话声音过高,他就认为这人心怀恶意,下令当场处死。

7、拓跋珪为了防止有人谋害他,经常变换寝室。他住在什么地方,从不告诉他的大臣亲信,只有她最宠的嫔妃万人知道。他以为这样能保证他的安全,殊不知道他的宠姬万人早就和他的二儿子拓跋绍私通。拓跋绍是贺太后妹妹贺夫人的儿子,是一个典型的游街串巷的无赖公子。公元409年十月,贺夫人因一点小事触怒了拓跋珪,被定为死罪囚禁起来。贺夫人不甘心坐以待毙,买通了左右捎密信给儿子拓跋绍,让他设法营救她。拓跋绍得到消息,通过万人找到拓跋珪的寝室,乱刀砍死了自己的父亲。拓跋珪被杀时年仅39岁,死后,先被谥为“宣武帝”,葬于盛乐金陵,庙号“烈祖”。后改谥为“道武皇帝,改庙号为“太祖”。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