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最近都在看《明朝那些事儿》,当年明月以通俗易懂的语气向我们讲述朱元璋的一生,目前已经看到1379年的事情(1368明建立)。
对朱元璋这个人传奇的前半生感到十分敬佩,由于书暂时未看完,只能分散的讲述一下自己的感想:

一、人的生命是否有自己的既定轨迹?

反观朱元璋的前半生,都是被命运推着走的。他原本只想当一个农民,到了年纪就生娃养老,无奈一场旱灾,家里人死了好多人,为了活命只能去寺庙里当和尚;后来他想在寺庙里好好念经当个和尚,由于闹饥荒,和尚都被住持赶出去化缘,于是他云游四海,接触了各地的风土人情,见了世面,开阔了眼界,积累了社会生活经验;等回到庙里,收到儿时伙伴汤和的来信,邀请他参加郭子兴(未来岳父)的义军。恰在此时,他的师兄秘密告诉他,说有人知道此信,要去告密。于是,朱元璋去投奔郭子兴的红巾军。这一年,朱元璋二十五岁。
朱元璋入伍后,作战勇敢,机智灵活,从此凭借自己高超的军事能力,一直到明朝的建立。(中间描述了很多打仗的细节,其实不太记得清了)
他的前半生所做的每一个决定从后人看来,仿佛都是命运的手推动了他去执行的,都不是自己愿意。仿佛是女娲看不下去,特地捏造了一个特别的人一样。这里又想起了我们的毛爷爷: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二、不要聪明反被聪明误

这两天已经看到了明朝建立初期,其中有两件事情比较印象深刻:

  1. 神机妙算的刘伯温晚年惨死
    刘基为朱元璋打天下立了大功,可与诸葛孔明并论,但耐人寻味的是,朱元璋登基后,给他的俸禄是伯爵中最低的。为什么呢?刘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在许多重要的抉择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什么只得到了这样的待遇呢?
    其实这个问题不难理解,因为朱元璋也是一个很聪明的人,然而刘基很多时候甚至比他想的更多更远,而他出的决策并非安民之策,而是权谋之策,用来搞阴谋政变十分有用,朱元璋只要一想到刘基劝自己不要去救韩林儿(元末大宋红巾军领袖,朱元璋曾经的上级)这件事,谁知道他将来会不会对自己也来这么一手呢?
    但是刘基一生聪明,却忽视了这一点。后加之建国初期党派之争,在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集团与刘基为首的浙东集团斗争,以及朱元璋的默许之下,刘基死亡。

2.胡惟庸之案
上面说到刘伯温被淮西集团斗死了,正是淮西集团中的胡惟庸带去的御医。但是胡惟庸不知道自己胜利的原因不是因为他比刘基强,而是因为他的威胁小,所以朱元璋才站在了他的这一边,让他成为了胜利者。
在胡惟庸掌权丞相七年期间,贪污受贿,排挤任何不服从他的人,甚至私自截留下属的奏章,而且他并无任何军工和政绩!
为什么?朱元璋一个权力欲望如此强烈的人怎么可能容许他放肆?
从当年明月的解释中,我们可以知道,他翻阅了许多史实以后的出的结论是:这是一个阴谋。
但是这里又有另外一个疑问了:比朱元璋还要聪明的刘伯温尚且如此容易弄死,愚蠢的胡惟庸为何能让朱元璋忍耐七年之久?
其实是因为朱元璋要对付的并不是胡惟庸,也不是李善长,更不是他们背后的淮西集团,而是他们身后那延续了上千年的丞相制度。
为什么他要对付这个丞相制度呢?前面也说到,朱元璋是一个权力欲望极大的人,他认为天下是靠他自己的能力争来的,特别是当了皇帝以后,竟然有人要来分权?真是岂有此理!
但是丞相制度已经有了很多年的历史,无论是大臣还是百姓都认为丞相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要废除这个制度,就一定要有一个充分的理由,2而愚蠢的胡惟庸,就被朱元璋选中了。
他静静地注视着胡惟庸这无德之人,放任他任意妄为,等待一个机会的到来。
彼时胡惟庸随着自己行为的一步步出格,甚至到了心存异心的地步。他想了很久,最后想出一个绝妙的对策,那就是拉人下水。于是便拉拢了一个最重要的人——李善长。李善长这人不但德高望重,最重要的是他身上有免死铁券,而且还有两张!
但是这个免死铁券的作用是有问题的,因为是皇帝开的,就想支票一样,能否兑现要看开票的银行认不认,他说有效就有效,他说过期就过期。(在这里不禁想起最近俄乌之战,乌克兰不就是亲信了美国和欧盟的空头支票么?)
胡惟庸拉拢了李善长以后终于放心了,满朝文武都是我的人,你朱元璋能把我怎么样呢?然而朱元璋不愧是朱元璋,只用了一句话就解决了这个难题,水平相当之高:“那就都杀掉吧!”
这一天很快就来了。
1379年占城国(今越南)派使节来南京进贡,但是胡惟庸并没有把这件事情奏报给朱元璋,这可以算是严重的外交事件,朱元璋得知使团抵达京城时,长久累积的怒火终于爆发,现实处死了当时的左都御史汪广洋。而同时胡惟庸的亲信涂节见胡惟庸快不行了,便把胡的阴谋上报给朱,这可真是打着哈欠送枕头!朱元璋等待的就是这一刻!他立即命令处死胡惟庸和胡党中的重要成员,并灭了胡的三族,并且完美实践了自己曾经说过的那句话:

那就都杀了吧!——朱元璋

胡惟庸精心策划多年的计划和组织就这么被摧毁了,而他唯一有成效的工作就是给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当了垫脚石,并且成功拉了上万人和他一起共赴黄泉。

从刘伯温和胡惟庸的故事中得到的启发是:不要聪明反被聪明误,有时候不是别人不知道,可能别人在酝酿大招呢?

2022-03-27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