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02:什么是真理?真理,如何可能?构想的创造可能为真吗?
哲学第一要务,即是求真除错。那么,什么是真理呢?
综观华文语境,人们使用「真、真理、真实、真相」探讨所谓真正存在之物。既论及真,那何为假?不存在的东西就是假?无法被实证的东西就是假?与事实不相符的东西就是假?随着时间改变的东西就是假?这个世界,有各式各样虚假的东西,人们俗称「仿冒」。然而,就算是仿冒品,也要存在一个真实的东西,才可以仿冒。为何称这样的东西为仿冒品呢?若不是仿冒的功力太差,名实不符,偷工减料,否则若仔细按照真实的样式制作,必定能做成一个和真实的东西相去不远的物件。若是如此,比起仿冒,称为「模仿」更为合适。
那么,什么是真正存在之物呢?如果没有真正存在的东西,无论仿冒或模仿都不可能。一般而言,人们会说:看得见的东西,存在;看不见的东西,不存在。听起来蛮有道理,因为看不见的东西,存在如何可能?话虽如此,这等想法其实对人的感官知觉过度自信,以为只要可以用感官知觉的东西,即存在。然而,对于盲人而言,所有的东西都看不见,难道这个世界就不存在吗?或者,有人会辩称,盲人看不见,但听得见,摸得到,所以还是可以知觉外在世界。若是如此,科学显微镜未发展以先,人们看不见细菌、微生物、病毒,所以这些东西都未曾存在?直到有一天人们发展了这些仪器,它们才一夕之间冒出来,突然存在世界上?
日新月异的科学发展,使人们认知到感官知觉十分有限,甚至时常欺骗我们自己。当人身处一静止空间,以为所有东西静止不动,哪知,空气中的各种微小分子仍在持续扰动,热闹得令人啧啧称奇。人以为静止的,其实是动态的,只是以某种恒定的规律运动,使人误以为静止。但是,在人眼中,的确是静止的。故此,抱持眼见为凭,看得见的东西才存在,其实是一种非常单纯的想法。因为,那些看不见的数学定理、设准,思想中的物理方程序,还有各式各样人与人互动之间的爱恨情仇,倘若都不存在,那么,科学还有什么基础?人们又为何彼此仇恨?因此,存在的东西,不一定看得见。看得见的东西,不一定是真正存在的样貌。想要知道什么是真理,就不得不重新探讨,什么是真正的存在之物。这些存在的东西,又以什么样的方式,维持其存在的可能。
历史上,许多人谈论真理,许多人拥抱自身的真理,更有无数人,以真理之名,行邪恶之实。倘若大家主张的都是真理,为何样貌南辕北辙,甚至彼此矛盾?由此可知,真理必有其客观性,也具有普遍性。无法走出自身主观立场,进入客观论述的思想,很可能不是真理,而只是片面的假象。若是如此,真理势必可被言说,若无法被人们谈论,人类思想就毫无意义可言。
曾有一时,人们不再谈论真理,选择搁置,转而谈论如何为真。意即,真与假,其实只是一种判断。判断正确,即为真,反之为假。既是判断,即关涉语言。若一句话符应于对应之物,即为真,反之,一句话无法符应于对应之物,即为假。
举例来说:孙悟空是人,为假。因为读过小说的都知道,孙悟空只是小说角色,不是真正的人。
再举例来说:人人皆会死,为真。因为活在世上的人,还无法找到不会死的人。
因此,语句是否为真理,就要看是否有一物能与之相符应。若有,为真;若无,为假。若是如此,构想之物可能为真吗?按照唯物观点,既是想像,就毫无东西可与之相符应,因此为假。可是为何人们还能谈论孙悟空,谈论这些不存在的小说角色?
对于从未读过西游记的人而言,孙悟空这角色的确不存在。因此当你谈论,对方会感到困惑,无法理解你说的究竟意指某人还是某个称号。但是对于读过西游记的人来说,孙悟空再熟悉不过了,甚至能引起你些微好恶的情绪。为何不存在的孙悟空,能使一个存在读者,你,感受到喜怒哀乐呢?莫非,这些存在的人,所构想创造出来的角色,虽然在物理世界不存在,但是在想像世界,却是货真价实存在?当使用语言的人们,进入此一想像力所创造的语言世界,观看这世界的角色,感受故事当中所带来的力量,不知不觉被影响,思维被改变,甚至选择了不同的人生方向。若是如此,孙悟空真的不存在吗?倘若孙悟空不存在,那么历史上那些死去的伟人们存在吗?他们已经无法被看见,无法被认识,只能透过后人与其自身的影像文字等纪录才可被认识。他们的故事,就如同历史上许多故事一样,激励着人们,甚至历史的本质,就是记载着这些存在过的人物。或许,他们与孙悟空最大的不同,就是,他们曾经真真实实的活在这世界上,如此而已。这样看来,什么东西才是真正存在?什么东西才是真理?或者扪心自问,身为人,必死的我们,真的存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