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泽:2分月的第27篇书评
看到这本书的标题,《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我的解读是看了这本书就可以让我摆脱贫穷,而且本书的两位作者都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因为研究贫困问题还得了2019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樊登老师也推荐这本书,一定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但是我以前就看过这本书了,没留下什么印象,这次再看,觉得这些问题都离我们太遥远了,这本书的难读程度是五星级的,有点像药品说明书,实在太乏味了。
而且对于我们生活的大中国,早就解决了这些问题了,例如书里面的例子,印度这些人这么惨,主要是因为自己的父母比较糊涂,没给小孩驱虫,没食用加碘食盐,没喝到干净水,没有打疫苗,导致小孩发育有问题,从小属于半个残疾人......这些都是体制问题,这些不都是印度政府应该做的事吗?食盐里加碘,全民种疫苗,提供干净自来水,这是我国上世纪就在做的事了!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体制比较完善的国家里,根本想象不到还有人是那样生活的,不过作者提出了贫穷的三个原因,还是很值得深思改进自己,提升思维认知的。
一、贫穷的标准
什么样的人是真正的穷人呢?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贫困线。按照美国的标准来说,每天消费只能控制在99美分以下的人就是穷人。
按照这样的标准,中国基本都摆脱了贫困线了,作者研究的这些问题,其实中国和韩国已经在做很多年了,而且都取得不错的成功,这两位因为研究这些问题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确实引来了很多的非议,不过参考意义还是很大的,能得诺贝尔奖一定有它的可取之处,穷人之所以穷,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二、穷人之所以穷的三大原因
书里研究的问题:为什么穷人吃不饱饭却还要看电视?为什么他们的孩子即使上了学也不爱学习?为什么穷人不注意健康和锻炼?为什么他们放着免费的健康生活不去享受,却要自己花钱买药?为什么大多数人认为小额信贷、银行没什么效用?我归结为三大原因导致了贫穷。
1.避险手段落后,抗击打能力差
贫穷人群在生活中总是面临很多风险,一次旱灾一场暴雨,生个病出个意外,就能让他们的生活陷于困境。但是他们很少买保险,首先是因为他们不懂保险是怎么运转的,所以他们经常会通过这两个手段来避险。
1)靠天吃饭
靠天吃饭打零工导致全年收入波动性较高。穷人会通过自我的延长工时,以期待获得更多的收入。可是这一做法只会导致穷人之间竞争更大拉低整体的收入。有人通过身兼数职,希望通过业务多元化抵御风险。可是精力分散只会导致业务专业能力更差,收入更低。
2)生孩子 ,找亲家
因为穷人都没有社会保险,所以更喜欢通过生育来抵御风险,最终落入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怪圈。他们本期望通过多生孩子提高家庭劳动收入,然而孩子越多,负担越重,使得家庭条件越差。饮食和教育更落后,导致穷人越来越穷。
穷人还想通过婚姻提高抵御风险能力,然而穷人成家后,会害怕其他亲人的贫穷拖累自己,当有亲人需要帮助时也经常是爱莫能助。对保险都带有偏见,都是等到生病了再考虑需要花多少钱,多少人因病返穷的,看水滴筹这些就知道了。
这些避险手段都太过落后,具有不确定性,这就是陷入贫穷陷阱的第一个原因。
2.缺乏远期规划,享受及时行乐
“贫穷陷阱”的根本原因在于穷人没有有效地利用资源和留存收益,大量本该被用作未来发展的资本,最终被穷人浪费了——为了满足现在的消费欲,因此陷入了持久的贫穷陷阱之中。
作者在实地研究时,发现了不少浪费资源和无端开销的现象:比如,非洲的农民事实上并不是真的没钱去投入再生产,而是把很多积蓄用在购买电视机和葬礼上;要不就是因为不愿意给自己和孩子打疫苗,最后不得不花更多的钱治疗疾病。
在这种情况下,问题的关键是穷人更擅长浪费钱,即使赚到钱或者拿到钱都没有用,根本没有把获得的资源放在自身或者家庭未来更长远的发展上,所以永远也无法摆脱螺旋下滑的“贫穷陷阱”。
在穷人的眼中,电视机比食物重要,因为富裕能增加人的耐心,而贫穷让人丧失耐心。在这些贫困的地区,相当多穷人虽然穷,相对而言在消费方面的支出比例并不比富人低,甚至还会更高。
穷人因为生活所迫,很难提升自己,本质上是在“不急迫,但长期非常重要”与“急迫,但长期不重要”之间,选择了后者,这也是因为对短期生活所迫的无奈,而选择放弃长期的利益。
3.缺少信息来源,偏见根深蒂固。
蒙洛蒂诺说,人做判断的时候有两种机制:一种是科学家机制,先有证据证明再下结论;一种是律师机制,先有了结论再去找证据。世界上科学家律师很少,你猜绝大多数人使用什么机制思考。每个人都爱看能印证自己已有观念的东西。我们不但不爱看,而且还会直接忽略那些不符合我们已有观念的证据。
如果你已经开始相信你的东西了,那么你就会主动寻找能够增强这种相信的信息,乃至不顾事实。这种毛病叫做“确认偏误(Confirmation bias)”。一旦我们有了某种偏见,我们就无法改变主意了。在确认偏误的作用下,任何新证据都有可能被忽略,甚至被对立的双方都用来加强自己的观念。
作者提到了穷人不愿意接受教育,父母不重视教育,因为他们认为教育并没有什么作用,还有生病了才去看医生,平常不会花一些小钱做保健,饮食结构不均衡,导致营养不足,也容易生病,这些都是因为他们没有科学的营养知识,也没有卫生的概念,缺少信息来源,而且偏见根深蒂固,现在在农村,跟父母爷爷这些说要多去运动,早上去跑步或者散步,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拿钱让他们去体检都不愿意去,觉得自己没有病,干嘛要体验,浪费钱。
在潮汕地区,重男轻女虽然没有那么严重了,但是生不到一个男孩,很多人心理还是不好受,这些都是因为被植入了一个偏见,根深蒂固,要改变真的很难,无论穷人还是富人,都存在这些问题,只是在穷人哪里更是灾难性的而已。
那么我们怎么改变自己的穷人思维,不要陷入贫穷的怪圈呢?做到这三点,就可以开始迈入门槛了。
三、做到这四点,踏上富人之路
1.改变思维认知,坚定致富信念
这是最重要的一点,改变穷人的信念。有时候,人们之所以能做成一件事,就是因为他们相信自己能行。因此,对穷人而言,拥有脱贫的信念是很重要的,这会激发他们去做很多事,来让自己摆脱贫穷。
连你自己都不信自己能富有,那么你就只能一直穷了,这也是《穷爸爸富爸爸》《有钱人和你想的不一样》这些财商提到的内容,要想变富,改变思维是第一步,一定要坚信自己也可以成为富人。
2.跳出“忙茫盲”的状态,提升自己的价值
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要赚到钱,首先你得有价值,才会产生价值交换。这是经济学最一般的规律。
如何才能阶层跃迁,从贫困到中产呢?诺奖得主给出了他们的解决方案,比如个体户创业是一条路。但同样的,对于极端贫困人口而言,要获得创业所需要的本金非常困难,因此一个更实际的选择是在政府机构工作。
所以提升自己的价值,才能有一个比较高的价值可以交换,如果单纯做零工或者工厂里面高强度的工作,就算你有心要提升自己,也会因为高强度的工作而放弃,因为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身体疲劳也降低我们的意志力,高强度的工作回到家只想葛优瘫。
想要提升自己,找工作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份工作需要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如果不能有助于提升自己的价值,可代替性非常强,那么就得思考换一份工作,不然永远只能陷入在“忙茫盲”的怪圈中无法自拔,中年危机一定会是个必然的事。
并非所有人,特别是年轻人,时间和精力都被工作耗尽的状态。有很多人,在工作之外,是让游戏、打牌、聚酒消耗了大部分的精力、时间和金钱。贫穷的背后,其实也体现了一个人的理性与自律的能力,这也是判断一个人能否持续上升的一个预测力较强的标准。
3.学会延迟满足,跳脱出“稀缺心态”
穷人更容易拒绝延时满足,因此长期投资、延迟回报……用以发展未来的吸引力很小,比如储蓄、教育和学习,从认知和行动上对于穷人家庭来说都是很难去作出选择的,而家庭环境对这些的忽视,也让后代产生了同样的价值观念,因此这就掉入了一个几代贫困的死循环。
可是,每一个人要存钱,就是需要不停的和自己的欲望斗争: 可能就要强制储蓄、戒烟、戒酒、戒糖,要放弃一顿又一顿美食的诱惑,也要忍住不买电视机、手机、奢侈品等等广告里说的“美好生活”。
这样的状态下,穷人每天也面临比富人更很大的考验,因为过于稀缺,或者觉得自己过于稀缺,所以面临的诱惑其实更多,更容易浪费时间、精力、金钱去应付眼前。
所以为什么说,我们必须警惕一种难以跳脱的“稀缺的心态”:因为稀缺是一种让人越陷越深的泥潭,无暇思考未来,更无力为未来布局,每天都在忙于眼前的窘迫。
4.投资健康和强制储蓄
健康和储蓄,主要是为了抵抗风险和发展未来。没有这两点,一切理想都无从谈起。这个世界就是充满意外的,人的本性就是这样,让人很容易掉入贫困陷阱,强制储蓄,并非是降低生活质量。
用经济学家的话来说,降低生活质量反而更难让人做出自我的改变。正确的是,应该在消费之前思考是否对自己长期真的有意义。
最后共勉:贫穷不可怕,可怕的是穷人思维,改变思维认知,提升自身价值才能摆脱贫穷的陷阱
很多人都认为,穷人是因为懒惰、缺乏毅力、目光短浅、沉于享乐等原因才陷入贫穷,但班纳吉和迪弗洛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在欲望、弱点、理性、意志、大脑记忆等方面,穷人和中产阶级相差不大,而最大的差别在于,贫困的境遇,导致穷人接受信息的渠道受限,造成他们许多的误判,这些错误反过来制约穷人的发展,并使人陷入恶性的循环。三位学者在他们的研究过程中总结,关于导致穷人容易陷入困境的数个重要因素,排在第一位的是:穷人缺乏正确的信息来源,而往往选择相信错误的事情。
输入大脑的是垃圾信息,输出的也只能是垃圾的行为判断能力,无论一个人多努力,信息贫富和经济贫富是正相关的关系。如果你生活在一个贫穷的山区,请一定走出来,到大城市见见世面,同时一定要投资自己的脑袋,这才是你改变命运最重要的投资,如果你不知道从哪里学习,那么就从阅读一本书开始吧,先建立自己的底层逻辑体系,提升思维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