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6月份去学了瑜伽产后修复课程,7月份就开始给自己周围的亲戚、朋友上课,到现在都开始接私教课程了。
每一次上完课看到练习者的变化,她都非常自信且充实的说“教真是最好的学。”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情况:
去上课,明明听懂了,听得特别清晰,当有人请教让再讲一遍时,总是表达的没有那么准确;
看过很多书,当有人问关于某一本书的内容时,却只记得书名,内容基本都没有什么印象了,也讲不清楚具体的细节。
以前觉得可能看得不够深入,或者记性不太好。其实不然,这是表达能力的练习还不够。所以我们要做到能讲出来,同时别人也能懂!
根据黄执中老师的课程教导,有三个阶段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表达能力:
第一个阶段,是直接接触到、感受到那些真懂与假懂之间的差距;
比如,每次看书,当读到一个段落觉得,“哇!这个想法好妙啊!这个观念好棒哦!” 的时候,我都会合上书。假装眼前有个同学,给他讲一遍刚才的内容,想着说到让他懂,而结果发现,“咦,刚才这段书,我明明看的很清楚,觉得很明白,怎么一转头,自己说起来就变得吭吭吧吧、词不达意,说起来平淡无奇,完全没有传达出我刚才看书时候的趣味感!”
这个时候不要急,因为这代表我终于体会到,那种真懂与假懂之间的落差,这就是表达的第一个阶段。
第二个阶段,是让自己多体会不同作者间,在表达时使用的各种小环节;
接着上面的例子,我重新翻开书,重新把刚才的内容读一遍,“哦~!”这时就会发现,原来作者的表达中居然有那么多看似不起眼的小螺丝被忽略了,那可能只是作者的一个小例子、一段小铺垫,甚至只是一个小小的形容词。但只要缺了这么一个小环节,同一件事,我说起来,就会变得很不顺、很不具体、很没意思。
这时候,我第二次把书合上,然后对着那位假想中的同学再教一遍。于是我的表达就会开始进入了第二个阶段,会开始真正的理解到,每一个表达的环节扮演着什么样的功用,会了解为什么有时候要多举一个例子,为什么有时候要先做一个铺垫,为什么有些词语要特别讲究,才能产生不一样的效果。
所以,遇到好的内容,我们要做的不是拼命背书,而是练习教书,只有透过教,才能真的懂;也只有透过教,我们的表达才会生动,而不是死板的照搬、照抄。
第三个阶段,是让自己从小型分享的过程中,积累既有的成果。
黄执中老师说:我常常在吃饭的时候、闲聊的时候,把我之前练习教过的段落拿出来分享,我多半会说,“嘿,我之前听过一篇演讲、我看过一篇文章,发现有个观点挺有意思。”然后试着用5-6分钟的时间交给大家,每次教的时候,观察一下大家的反应,如果大家被我一教,都频频点头,说很有意思,说他明白了,那就证明我这下可就真明白了。
这个习惯对我来说很有帮助,如果我成功了,也就是我能够在5-6分钟内用一个小教学,跟大家谈笑风生,这时候,我就会把它暗暗记下来,这个段子以后就是我上课啊、演讲啊、致辞的时候所能拿出来引用的小包袱。
我们常说“教是最好的学”,会教才会更好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