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化,课堂正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而其中重要的一条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并通过勤于动手乐于探究的多种形式的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体验科学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如何利用好课堂45分钟的来进行有效的教学,使学生在课上接受并掌握较多的知识和技能就变的至关重要。那么如何向课堂要效率呢?
一、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有效激发学习动机。面临失败,学生很难有学习动机。学生如何告诉教师他们不能胜任某项学习任务,这标志着他们已经感到他们的行动不会有积极的结果。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学生能获得成功的学习情境,重新建立行动与成功之间的联系。许多心理学家认为,学习动机是有期望因数,价值因数和情感因数等三种成分构成的。其中情感因数涉及学生本人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情感与情绪反应,要回答的是: “我对这项学习任务的体验如何?”的问题。学生遭到的挫折和失败过多,容易体验到焦虑不安气愤等消极的情绪。这些消极的情绪反过来又阻碍他们努力学习。相反成功感却能使学生轻松愉快,增加学习兴趣。正如美国的盖茨所说:“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成功的努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到成功感就成为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学习困难学生,其实际水平与教学目标相距甚远,应采取小步子策略将长远的教学目标逐步分解帮助他们先达到与其实际水平比较接近的目标,然后一步一步地提高要求,逐渐接近总体的教学目标。
二、倡导课堂教学自主,探究,合作三位一体的学习方式。推进素质教育,要求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课堂教学要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状况,要改变学习方式,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推进素质教育,要求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课堂教学要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状况,要改变学习方式,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
1.自主学习。自主学习要求①要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需求与兴趣。②对学生的智力与能力有挑战,这样才有积极性。 要把教学的内容与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 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 要考验各个层面的学生都能在不同水平上发展,并有成功体验。 使学生有深层次体验。
2.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基本要求: 要有合作意识,心态应该是开放的,持宽容的态度,彼此信任。 要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在目标的导引下要思考合作的方式以及学生全身心的投入。 在学生之间要分工交流,互动,要尊重事实,最后形成共识。在形成共识的过程中要发挥学生各自的特长,互相帮助和启发。要积极承担完成共同任务的责任,形成荣辱共享的意识。 要掌握一定的合作方法与技巧,如倾听等。
3.探究学习。 教师在探究学习中不再是以知识的传递者出现了,而是要以探究学习的指导者和共同参与者的角色出现。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去分析去思考去推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课堂教学要达到预设和生成的平衡。公开课最容易犯的毛病是准备进度,设计丝丝入扣,教师非要把学生纳入到自己预设的轨道上来。如此一来丝丝入扣变成环环入套,上课的教师在努力表演,听课的学生当个好听众,配合老师演完戏。 就这样教师一堂一成不变的按照预设安排教学过程不给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或只插入一点索取性的问题和讨论点缀其中。这样的课堂就不会有生成的东西。如有些教师给学生设计了讨论问题而且学生讨论也非常激烈,而教师却以时间有限不一一展开,把事先准备好的正确方案展出,大大点评一番了事。这样的课固然有条不紊,却是以牺牲学生的积极性为代价的,反正老师会把正确答案公布给我们的何必出自己的丑呢?这样一种缺乏引导学生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改进并尝试创新的学习不仅是预设性与生成性之间的严重不平衡也很难达到教学的有效性和多样性。课堂教学的有效原则高于一切,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造不同的教学情景,尽可能给学生提供观察,思考的机会,注意学生的亲身体验,达到预设性与生成性的平衡课堂教学要由专制走向民主,由教师走向学生,课堂不只是“文本的课堂”而更是“体验的课堂”在体验中主体以自己的全部“自我”去感受,理解事物,发现事物与自我关联而生成情感反应,并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深刻的领悟。 知识无止境,教学也一样永无止境,教师要做教学上有心人,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反思不断总结,完善自己的教学创造一个高效和谐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