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跑线是跑道起始的起点线,它的划定是为了使每一个参跑者都能获得一个公平跑步距离。
可有一种起跑线,它从来不曾公正,甚至只是看似随意的画在跑道上。有的人的线,离终点十万八千里,即使奋起直追,穷尽一生或许也不能望见终点线的项背。而有的人的线,就画在终点线上,即使一生混吃等死游戏人间,也是人人需要抬头奉上一个笑脸之存在。
多少年来,这根无形的线已经幻化成了多少人心中一根刺。这一次,一部电影偏偏要碰一碰这根扎在无数人心头的刺——《起跑线》。
影片讲述的是一对通过自己努力发家致富的父母,为了自己的女儿入学而大费周章的故事。
听起来很耳熟,就像是你我身边都会发生的事情。
这些年看病难和上学难已经成了中国人的一块心病。虽然是印度电影,但这个立意一亮相,观众的心,就被抓住了。
其实说上学难,倒也并不算是那么符合事实。公立学校——没有费用,仁慈地拥抱每一个人。
可是真的如此么?
破旧的教室,散发着恶臭的厕所,和连英语课本都买不起的课堂...
都说知识改变命运,在这样的学校里读书,你指望改变什么样的命运?
这是一个公平受教育权的弥天大谎,贫穷他就横亘在那里,人们不提他。可那只拦在教育路上的拦路虎,他一直都在。
主人公面临的就是这样的选择——顺其自然的公立教育or教育资源不可同日而语的私立贵族学校。听起来都是一般无二的教育,可两者间的天差地别,每一个亲历者都心照不宣。
这可不仅仅是学校的选择,某种意义上,它代表着两种命运。
这种情况下,仅仅是薄有积蓄的家庭也会拼命一把,去够一够那更好的学校。
主人公并不差钱,当然那几所最好的学校就成为了他们的目标,唯一的目标。
在普世的价值观中,有钱人的地位总是比穷人高上一些。可是当有钱人也多起来的时候,他们又会将自己中间也分出个三六九等来。在这个分级中,暴发户毫无疑问处在分级的最底端。
主人公不幸躺枪。
现实生活中同样如此,总有一些无形的阶层将人分开。似乎从人类文明开始的时候,人类就开始热衷于将自己的同族分成一个个的阶级,这可真是个坏习惯。
回到电影中,最好的那几所学校,就连想进的有钱人都嫌太多。
由于缺少那么一点逼格,主人公一家不幸被一次次地刷下来——只剩下最后那一所了,最好的那一所,这是最后的机会了。
得,这下不得不背水一战了。
总结了之前的错误经验,主人公一家将战略战术做了180度的大调整。炫富既然行不通,那就装穷吧,不得不佩服主角如此优秀的逆向思维...
不过装穷确有依据:由于强制性的规定,即使是最“贵族”的学校也必须为贫困学生保留25%的席位。
官方认为,这是为了保证受教育的公平性。可实际上,这也不过是贫富巨大差异之间的一块遮羞布罢了。
而主人公,则瞄上这些名额了。
这似乎有违道义,可是望子成龙的父母有那还顾得上这些?
主人公最后是否成功瞒天过海?这里暂不剧透,只能说他最后没有输,可也不曾赢...
只是有一个问题我想问一问每一个家长:教育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它不同于我们平时办事工作,不问过程只问结果。而对教育来说,更重要的或许就是耳濡目染的那个过程,如果我们在取得受教育权的过程中是不择手段不惜欺骗的,又怎能指望教育还给你一个正直的孩子?
最后主人公终于意识到了自己所造成的恶果,他选择勇敢地将真相公诸于众。那一刻,我相信他的女儿一定会获得最好的教育。
因为最好的教育来自父母自己。
那一刻,主人公闪着光,而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闪着光的父亲一定会教育出一个闪着光的女儿。
影片的结局也意味深长:主人公讲出真相之后,迎接他的不是鲜花与掌声,也没有正义的宣判。父亲高喊出真相的讲台下,是死水一般的沉寂...
有人想鼓掌,可随即被制止,那是既得利益者的清醒。
一个人勇敢的戳破了泡泡,可沉浸在幻境中的人却固执的抱着自己的虚伪不肯撒手。
最后主人公夫妇孤独地并肩离去,他们走出了那个巨大的谎言,可更多的人还留在里面。似乎什么也没有改变,可果真如此么?
个体的反抗从来不是立竿见影,可如果没有第一步,第二步也就无从谈起。
而有一点可以肯定,那些曾经轻蔑过主人公的“上流社会”,从此不再有资格嘲笑他们。再流畅的英语,再优雅的举止,在真正的勇气和真诚面前,也是萤火与皓月。
身份不曾有高贵,举止不曾有高贵,只有人格存在高贵,而这也是父母能留给孩子的最高起跑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