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观察|公共建筑“双碳”政策正经历强制约束与激励引导的协同演进

作为城市能耗与碳排放的关键载体,公共建筑的低碳转型已成为我国“双碳”战略落地的核心战场。近年来,政策体系呈现“强制底线筑牢、激励手段多元”的鲜明特征,既通过刚性标准划定减排红线,又依托市场机制与技术创新激活转型动能。从政策文本到地方实践,公共建筑正经历从“被动节能”到“主动降碳”的范式转变,其背后折射出我国绿色建筑治理体系的深刻变革。

强制政策:

构建碳排放管控的刚性框架

国家层面已形成以“碳达峰目标为引领、能耗限额为基础、全周期监管为手段”的强制政策体系。《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明确要求,全面提高绿色低碳建筑水平,到2030年公共建筑能效整体能效提升20%以上,机电系统的总体能效在现有水平上提升10%。

在新建建筑领域,能耗限额标准成为准入门槛。《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2022年版)对公共建筑能耗指标较旧版进一步严格,并首次引入碳排放强度计算要求。地方层面也进一步加码,例如,北京未达标项目将被限制评优及产权交易;深圳则规定新建公共建筑必须达到绿色建筑标准。

既有建筑改造的强制力同样凸显。总体要求到2030年,已有公共建筑的碳排放需比2020年减少25%以上。在地方上对技术改造要求和监督支持上也狠下功夫。以上海为例,其《既有公共建筑绿色更新改造技术规程》明确将AI能源管理系统、碳足迹追踪纳入改造必选内容,未按要求改造的建筑将面临物业费上浮等惩戒措施。

非强制性方向:

激励引导下的多元探索

在强制框架之外,政策正通过标准升级、市场机制与技术补贴三大路径,推动公共建筑低碳转型向纵深发展。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迭代最具代表性,2023年修订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23将“低碳性能”作为核心评价指标,占比大幅提升。

碳交易市场的试点探索加速推进。各大城市纷纷将大型公共建筑纳入区域碳交易试点,其余建筑可自愿加入,通过市场化手段倒逼减排。比如,长春和大连的两家星级酒店,依托煦联得综合能源管理服务获得的碳信用资产,在2025年上海国际碳中和博览会上挂牌,其碳减排成果将转化为首批约200万元的碳交易收益。再比如,绿色金融工具不断创新,深圳推出“低碳建筑贷”,对采用AI节能系统的公共建筑给予利率优惠,2024年已累计发放贷款超80亿元。

各地技术创新的激励政策更趋精准。深圳市将“建筑数字孪生系统”“AI碳足迹管理平台”等纳入重点推广技术,给予最高500万元的一次性补贴。苏州则建立“低碳建筑示范项目库”,入库项目可优先获得政府租赁、运营等资源支持,到2024年已有多个公共建筑项目入选。

政策趋势评论:

从单点管控到系统治理的三大转向

站在政策演进的关键节点,公共建筑“双碳”治理正呈现三大鲜明趋势。其一,标准体系从“碎片化”向“一体化”整合。当前政策已逐步打破设计、施工、运营各环节的标准壁垒,2024年住建部公示的《公共建筑碳中和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稿)首次提出“全生命周期碳中和”概念,未来有望形成覆盖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统一碳管理标准体系。

其二,政策工具从“行政主导”向“多元协同”转型。早期政策以能耗限额、强制改造等行政手段为主,如今已形成“强制标准+碳交易+绿色金融+技术补贴”的组合拳,既保证了减排底线,又激发了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

其三,治理手段从“粗放管理”向“数字赋能”升级。随着“数字中国”战略的推进,政策正加速与技术融合。未来,像煦联得智慧能源管理系统平台这样基于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数字仿真等前沿数字技术的应用将成为政策落地的重要载体,推动公共建筑碳管理从“事后核算”向“事前预测、事中调控”转变。

总体而言,公共建筑“双碳”政策已从“框架搭建”阶段迈入“精准落地”阶段。随着强制约束与激励引导的协同发力,加之创新技术的深度赋能,公共建筑有望在2030年碳达峰目标中扮演“先行者”角色,为城市碳中和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这场绿色变革不仅关乎建筑行业的转型升级,更将深刻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未来。

参考资料:

1.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Z].北京:住建部,2022.

2. GB 50189-2015,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2022年版)[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2.

3. 上海市生态环境局.《上海市公共建筑碳交易试点工作方案》[Z].上海:上海市生态环境局,2024.

4. GB/T 50378-2023,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3.

5. 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深圳市光伏建筑一体化项目扶持办法》[Z].深圳:深圳市发改委,2023.

6.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全国建筑能耗监测平台建设工作进展报告》[R].北京:住建部,2024.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