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夏,老家大旱。
地里种的各种农作物,两天不浇水,就要蔫。
于是老爹每天不是在浇地就是在浇地的路上。
七十五岁,腿疼瘸着,加上高温天气,他选择早晚去浇水。
这情形要在几年前,我们姐妹几个又会轮番说。但说着说着就几年过去了,没有人可以说动,现在就约等于随他吧。
老爹说的很清楚,种地是他的一种寄托。不种地,他就无所事事,不喜欢打牌,不想做街溜子,不种地就意味着他老到了不能动了,没有一点作用了。
话说到这个份上,大家都只能默认。
我们不能为了彰显我们的孝心去剥夺他的权利。
即使我们不停保证,每个月给他们多少钱,他也不同意。
也许他们要的是一种价值感,要的是心安理得。
大概内心也有一种不安全感,因为弟弟还没回来,他觉得自己使命未完成。
农村也有人到了一定年纪就放弃了农活,但一定不是我们家,一定不是我爷爷的几个儿子。
即使我叔叔他们家都不需要那么辛劳,他们也不会停下来,他们没有人养成闲下来的能力。
虽然农民都是手停口停的命,但我家对这个概念的理解是深入骨髓的。
村里亲自种地的人家并不多,我爹他们兄弟一个也不少,都还在种地。
从小,别人的暑假是暑假,而我们的暑假不是在干活就是再去干活的路上。暑假天气干旱,我们要浇地,要干杂活,天气下雨,要除草,要翻红薯秧,这块地刚结束,那块地又要开始,周而复始。
老爹和姐姐要忙着做生意,进货,卖货。
物质条件是比同村人好一些,但没有一刻是闲着的,没法像其他人一样,天气热,坐在树下,摇着蒲扇,或者在家看着电视。
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内,在家,白天睡觉会有一种惶恐感,一种强烈的不安感。
闲着不做事就会有无所事事的羞愧感,就会不安,大有“端居耻圣明”的惶恐。这种感觉伴随我很久很久。
结婚到了婆婆家,发现一个夏天,他们可以一家人坐着吹着风扇看一下午电视时,我有点恍惚。
虽然后来,渐渐学会了“浪费”时间,但仍然时不时会有一种迷茫或者空虚感,仿佛不创造一点什么,不做点什么,就是在浪费。
工作忙的时候,盼望休息,休息时,总怕什么事情没做好。
从前以为是缺钱,后来才发现哪里只是这个问题,是根本没有学会闲下来,大概也就是没有松弛感。
病了后,被迫按下暂停键,也终于学会了白天躺着,也心安理得,也学着窗前看雨,也学着停下来听鸟叫,看花开。
偶尔还会有种浪费时间的感觉,但会停下来想想:你要怎样呢,必须要不停追求,必须每天看到可观的数目?忙碌才是有意义?要证明什么吗?很缺什么吗?
想起从前村里那些可以在暑假时随意玩耍的人,想起哪些不用每天都去干活的人,似乎他们也没有过得很差,我们也没有很好。
每个人从出生起都自带粮草,这是真的。
闲下来和闲不下来的背后,大概都是心理需要一个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