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被骂上热搜!不是不能吃是怕被 “骗着吃”

## 预制菜被骂上热搜!不是不能吃是怕被“骗着吃”

**一、争议焦点:愤怒源于“知情权”被剥夺**

本次舆论风暴的核心并非预制菜本身的安全性(符合国标的产品是安全的),而是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动消费。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74.2%的餐饮企业使用预制菜**,但主动公示的商家不足**12.5%**。中消协2023年第三季度报告显示,餐饮服务投诉中,“**未告知使用预制菜**”成为新增长点。消费者抵触的并非技术,而是被剥夺的**选择权与知情权**——我们有权知道吃进嘴里的食物是如何生产的。

**二、隐秘上桌:预制菜“隐身”的三大套路**

1. **“现炒”文字游戏**

部分餐厅菜单醒目标注“现场烹饪”、“大师炒制”,实际后厨仅进行复热工序。某知名餐饮品牌因将预制菜肴宣传为“现炒”被市场监管部门处罚,其员工培训手册明确要求“避免主动提及预制流程”。

2. **外卖“零标注”陷阱**

绝大多数外卖平台未强制商家标注预制菜信息。消费者花着“现做”的价钱与配送时间,收到的却是工业化预包装产品。

3. **模糊话术规避责任**

如称菜品为“中央厨房统一配送”、“标准化工艺确保口味稳定”,刻意回避“预制菜”、“料理包”等敏感词,利用信息差淡化加工本质。

**三、监管缺位:法规滞后与执行难点**

* **国家标准空白:** 现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制菜》(征求意见稿)主要规范安全与营养指标,**未强制要求消费端告知义务**。知情权保障依赖《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知情权),但缺乏预制菜场景下的实施细则。

* **地方探索局限:** 深圳等地率先要求“使用预制菜须公示”,但全国性强制规范尚未出台,处罚依据不足导致监管乏力。

* **溯源难度大:** 预制菜供应链复杂,从中央厨房到终端餐厅可能经多级流转,监管部门难以实时监控所有餐饮单位的原料使用情况。

**四、主动破局:消费者如何擦亮双眼**

1. **观察餐厅“明厨”动态:** 真正现做的厨房可见厨师备料、翻炒过程;若操作区仅见加热设备(水浴柜、蒸烤箱)且出餐极快,预制菜概率高。

2. **细究菜单与宣传措辞:** 警惕过度强调“标准化”、“统一配送”却回避具体工艺的描述。可主动询问服务员是否为现场制作,留意其话术细节。

3. **利用外卖平台信息:** 查看商家上传的“食品安全档案”,部分城市要求公示主要原料来源;关注店铺评价中关于出餐速度异常的讨论。

4. **关注配料表关键词:** 若购买包装食品,留意配料表中“复配增稠剂”、“呈味核苷酸二钠”等复杂添加剂,以及“菜肴包”、“料理包”等产品类型描述。

**知情权是消费底线**

预制菜的争议本质是信任危机。当商家选择用“隐身”替代“透明”,不仅伤害消费者权益,更透支行业信誉。推动强制标识、完善法规是根本解决路径。在此之前,主动辨识与理性选择是我们守护自身权益的必要能力。

> 数据来源:中国连锁经营协会(CCFA)《2023中国餐饮加盟行业白皮书》;中国消费者协会《2023年第三季度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市场监管总局行政处罚案例。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