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从生产部经理的角色对自己半年的工作进行一次总结,并会说一些自己看到的问题以及我个人的一点点建议,既然我们的文化就是有话直说,所以我今天知无不言,说得不中肯或者不正确的各位同事多多指正。)
今年六月份,我从质管部转岗至生产部,目前已经参与生产工作半年了,这半年让我对生产部有了更加深入详细的了解,以前我是标准的捍卫者监督者,现在我变成的标准的使用者与执行者。角色转变后,我认识到自己以前对于生产的很多理解是错误的,对于一些产品问题的症结分析也都不够精准。现在我们的生产部还有很多急需我们去解决的问题,虽然目前通过我们生产部全员半年来的共同努力,有些问题得到了改善,例如:设备无故障前提下发热包的生产效率提升了30%,外观质量也得到了提升,热帖的产能已经达到了年度的战略目标暖宫3w贴/日(8.5小时),耳穴的产能也在本周实现了45万片/月的月产能效率,团队内部的协作氛围也有了较大的改善。但是有些问题着实让我们头疼,让我深刻感到生产组织的力量是微弱的,有些问题的改善渠道也不是想象的那么通畅。
1、目前的产能情况(满负荷产能,设备满员作业,日工作时间9.5小时,月工作时间26天)
灌装线:7万个/日、180万个/月
手工复合线+设备复合线:18000贴/日+35000贴/日(以暖宫为例)、46.8万贴/月+91万贴/月
耳穴产品:1.8万片/日、45万片/月(复制一条产线,2019年下半年可达到月产能90万片)
2、目前主要的急需解决的问题
a、技术力量的支持:产品都有属于自己的生命周期,吃过一次亏的我们,又在双耳项目上吃了一点小亏,小盒外箱偏小导致包装难度大,外形不美观,工艺实现的方式与产能未做提前规划,导致目前产能偏低。热帖产品近期产生了大量的试验成本,一样的工艺标准,一样的检测标准,结果的差异却很大,技术的跟进乏力。若增加对的技术力量,至少会在成本浪费上创造价值,甚至还可能找到公司业务新的方向。
b、生产组织过程资产的整理:说明白点就是生产过程的数据+生产经验+标准化文件进行统计收集整理,这才是生产组织不受限于任何人的资本,这才是生产管理该做的“部门沉淀”。新组方案某种程度上是成功的,只是减少一名组长和厂长助理,并且增加GMP要求后,管理压力的确是变大了,产品工艺优化与技术标准不适用性占用了我较多的工作时间,直接导致了生产组织过程资产的整理进度缓慢,尤其是9月份以后公司业务量增大,组长们也必须花更多的时间参与生产活动。随着部分生产设备的老化,维修任务也越来越多,一名组长兼职设备维修员已开始乏力。
c、绩效方式:一是新品的绩效方式,仍必须是以计时开始,经过几轮充分的试生产,再进行相对准确的绩效核算,或者是利用前期工艺设计评估绩效,使用60%的评估绩效试运行,根据后续产量再进行绩效最终定价。二是新的生产人员绩效方案,目前的各类工艺人工日产能基本确定,生产可以提供数据,但是行政要提供行业用工成本估值以及绩效核算的方式,财务要提供预算,最终形成绩效方案,个人建议组员使用计件工资的绩效核算方式,组长绩效方式不变。
3、部门间协作的问题
a、底线不是保护伞。底线这个词,老外发明的,外国人有底线吗?漏得比谁都多,美国总统有底线吗?协议一个接一个的撕掉,美国政府有底线吗?操纵选举,他们有什么?有利益需求,他们的所谓底线其实就是我们老祖宗老说的那句话“凡事要把握分寸、尺度(适当的标准)”,就是看情况而定嘛。这句话很模糊,因为绝对了就肯定迟早会错!!!我们一定要清楚我们的组织要的是什么,我们定位自己是再创业,那么我们的利益需求点是什么?我们要以此做决策,而不是用标准、底线、制度去保护自己,无论怎么做风险总得有人去承担。面对底线的合理决策,也是决策层存在的意义,只是坚守底线而不考虑实物质量、成本、良好供求关系等其他因素,那就有些偏离了再创业的定位;坚守底线,而不主动促成结果就是赤裸裸的把底线作为保护伞。(本周和一位客户沟通产品外观质量问题,他们的管代跟我说我们看的是效果,看的是产品好不好用,外观先放一边。)
b、解决问题的路径没有想象的通畅。呼吁了一段时间的问题解决平台没有到来,我决定自己计划在2019年自己组织,因为我们希望有解决问题的途径。每次谈到问题根源,决策层的领导给我的感觉就是很无力,我们的管理层级太多,决策数据都在经理级,因为都是参与到一线的,有些数据可以用表格看到,有些是需要语言文字的交流才能获取得到。到底是谁可以决策这个问题的处理方式,或者是告诉我们暂时搁置,我有时候对此很疑惑,因为我经常得到一个很无奈的答案,但是面对订单需求我要去执行,并交出结果。五个高层领导一定要是齐心的,否则我们下一级是很难协力的。
c、留住该留住的人。企业要发展一定是需要大量人才的,而人才又是可遇不可求的。我们遇到过,但是我们没有发现他们或是留住他们,相反还给公司留住了一些麻烦,造成了损失。这些成本的损失不是几个数据就能算得出来的,某个岗位的经常性人员变动,看似工资没动,带来的绝对是管理成本的上升。
d、成本核算。随便举个例子:质量损失成本与管理成本是一个反比例函数,所以我们看待成本时不能只看多少,也要看看成本之间的相互关系,投入与产出,减少与影响等等。我认为成本管理应该是高层抓大放小,中层抓细节,各司其职,更为合理。
4、需要提供的帮助与支持
a、统一决策层的思想。
b、管理团队公开透明决策层每月工作重点,经理级月报。
c、技术力量支持、决策层走出去把外面的信息带回来。
d、质量尺度的掌握对标行业均值—优秀值,国内制造业水平,企业可承担的成本。
5、我的2019年工作重点
a、生产组织过程资产的整理。
b、生产技术人员的培养。
c、设备管理制度的优化(从选型—日常维修,制度新的责任方案)。
d、耳穴工艺优化与产能优化。(双耳、123贴豆、砭磁贴产能问题会和单耳一样艰巨)
f、新绩效方案的制定。
结语:菜刀在高手手里,就是绝世神兵!工具既然存在就说明肯定有可取之处,关键还是人才,尤其是有创业激情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