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 月记

四月对我来说是一个"矛盾"的月份 🤔。一方面,我完成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算是小突破🚀);另一方面,这个月也暴露了我很多不足之处 💢。很难简单地用好或坏来定义这个月,但毫无疑问,我确实成长了 ✨。


🌍 海外项目实战
"海外验证才暴露的兼容性问题"
→ 办公室测试无法复现的真实场景挑战

💼 调薪拉锯战
"特殊通道与常规周期的选择题"
→ 在职场规则中寻找个人突破点

🤖 AI转型初探
"从移动端到AI赛道的观望"
→ 行业趋势与个人技能树的重新匹配

🚗 理性购车记
"从SU7心动到普通代步车的消费降级"
→ 在负债红线前踩刹车,用性价比换取生活半径的自由度

🗣️ 社交破冰记
"程序员の表达康复训练"
→ 从代码沉默到主动唠嗑的生存进化

📈 价差理财学
"提现50%的快乐经济学"
→ 用短期收益喂养长期心态的实操策略


这个月的工作确实不太轻松 😅。海外厂商来体验产品,刚好是我负责的模块 🌐。清明假期也没能好好休息,早晚都要处理各种现场问题 ⏰。最麻烦的是发现一些模块间的协同问题,虽然最后解决了,但确实暴露了目前工作中的疏忽 ,缺少实际海外环境的测试验证💡。


和朋友在洗脚的时候聊到薪资的事 🦶。他一直建议我去和领导谈谈,但我总想着等拿到其他offer更有底气 💼。现在想想,确实该主动些,毕竟两年没调薪了,工作量却增加了不少 📈。4月中旬,正式提交了调薪申请,HR说可能要等到7月 📅。虽然结果不如预期,但至少迈出了这一步 ✨。

有意思的是,提完申请后反而收到几个面试邀请 📩,不过最后都没成 🤷。现在觉得,有些事情尽力就好,结果确实强求不来 🍃。

关于调薪申请,和上级及人事都认真沟通了 📝。公司表示目前有位工作四年的同事正在走特殊调薪流程(非正常调薪月份),如果我现在也申请特殊审批,可能会有些冲突 🤝。人事建议可以等到七八月的常规调薪期再处理,当然如果我坚持现在申请也是可以的。考虑到实际情况,我决定先退一步,观察后续发展 👀。


这段时间也尝试了外部机会,几个面试都进入了复试阶段,可惜最终结果都不太理想 💼。最特别的是面试了一个AI相关岗位,虽然和现在的工作内容差异较大,但确实让我看到了未来的方向 🚀。面试后和面试官坦诚交流,他也建议我需要加强AI基础知识,特别是行业认知 💡。

为此,我专门用DeepSeek分析了AI岗位的需求 📊,发现要补的课还不少。不过长远来看,AI确实是个值得投入的方向。转型需要时间,但提前准备总比被动追赶要好 ✨。

现在移动开发领域确实变化很大 📱。随着小程序和网页应用的兴起,原生App开发成本越来越高 💰,特别是iOS开发岗位明显减少,相比之下安卓开发还能转向车机等领域 🚗。不过车机行业虽然目前机会不错,但长期来看也很卷——等市场被几家大厂瓜分后,相关岗位肯定大幅缩减 ⏳。

最近看的一个求职视频说得挺对 🎯:最佳转型时机是在职业上升期,而不是被动时。无论是谈薪资还是换赛道,都要趁着自己还有选择权的时候行动 💪。等到失业后再考虑转型,谈判筹码就少太多了 🤲。

「不谋一时者,不足谋一世」——这句话现在想来特别有道理 💡。与其等到被迫改变,不如提前布局。虽然转型过程肯定不容易,但早做准备总比到时候和所有人挤独木桥强 🌉。


今年确实计划买车 🚗,最初被小米SU7的智能交互和颜值吸引 😍,价格也在可接受范围内(努力够一够还是可以的)。但仔细考虑后,还是决定先买辆便宜的代步车 💰——毕竟现在的债务情况不允许太任性,事业也还没到可以完全放松的阶段 🤔。等以后发展更稳定了,再考虑换更好的车吧 ✨。

关于"买车vs打车"的争论,我有些新想法 💡:

打车党观点

  • 养车成本高(10万级别的车,保险+油费+保养≈打车年费)
  • 短途出行确实划算

有车族的体验

  • 周末出游不用赶公交 🚌
  • 行李随便带,不用精打细算 🎒
  • 说走就走的自由感 🌄

最打动我的是上次租车经历 🚙:虽然堵在路上,但在车里听歌聊天的那种"移动小天地"的惬意感,确实比挤地铁幸福太多 🎶。所以决定先入便宜的车,既能满足基本需求,又不会造成太大负担 ⚖️。

有了车之后,生活确实变得不太一样了。最明显的变化是,以前那些觉得"太远了""太麻烦"的地方,现在说去就能去 🌍。上个月租车体验时,我特意选了市区的拥堵路段,想看看自己能不能适应。结果发现,就算堵在路上,在车里听着自己喜欢的音乐🎵,那种感觉也很放松——这方小空间完全属于自己,想唱歌就唱歌,想安静就安静 🛋️。

记得有次和朋友田田出去玩 👫,我们先在公园喂鱼散步 🎣,然后开车去吃饭 🍽️,最后又送她回家。全程在车里聊天特别自然,不像打车时总觉得有司机在场,有些话不方便说 💬。这种自在感,可能就是有车和没车的区别吧。

不过现实问题也得考虑 💰。我现在住的小区,停车费加物业费每个月大几百块,确实不便宜 🏘️。最近在琢磨要不要换个停车费低一些的小区,但又想到以后可以经常带父母出去玩 👨👩,过年走亲戚也方便 🧨,这些便利性又让我觉得这笔钱花得值。

想来想去,还是决定今年先把车买了 ✅。考虑到实际情况,准备先买辆便宜的车车过渡 ⏳。虽然不是什么好车,但能满足基本需求就行。以后事业发展好了,再换更好的也不迟 💪。毕竟车就是个代步工具,没必要为了面子给自己太大压力 ⚖️。


最近对投资和消费有了些新的体会💡。当日常生活过得充实的时候🏖️,看待股票涨跌反而没那么焦虑了😌。以前总忍不住盯着账户看👀,现在更多是把投资当作生活的一部分,该工作工作💼,该出去玩就出去玩🎢,反倒能拿得住好股票了📈。

这让我想起买车的事🚗。最开始算账的时候🧮,发现打车确实比养车便宜不少💰。但真正租车体验过后才明白,有车带来的那种自由感是打车比不了的🌊。周末想去哪儿一脚油门就能出发🏁,不用考虑叫不叫得到车;下雨天也不用在路边苦等☔,这种便利和安心很难用钱来衡量💝。

投资也是一样的道理🤔。光看数字的话🔢,很多人会觉得长期持有很傻,不如短线操作来得快⚡。但真正经历过几次"卖飞"好股票之后才懂💸,有些价值需要时间来兑现⏳。就像有车之后才发现,很多便利是当初算账时没想到的✨。

现在做决定时会更注意这些"隐形价值"🔍。不会单纯因为别人说贵就不买🙉,也不会因为别人说赚就急着卖🙊。毕竟生活是自己的👤,钱要花在真正需要的地方💳,投资也要符合自己的节奏🎵。


这个月我明显感觉到自己太被动了😔。特别是在社交方面,总是想得多做得少。明明知道应该多认识新朋友,但就是迈不出那一步。

做程序员这些年⌨️,大部分时间都在和代码打交道,表达能力确实退步了。现在和人交流时,经常想到很好的观点,却组织不好语言🗣️。

最近开始有意识地改变:

  • 重新捡起大声朗读的习惯📖
    (以前学英语时这个方法很有效)
  • 主动回复社交活动的邀请📩
  • 强迫自己多参与同事的闲聊💬

虽然进步很慢🐢,但至少意识到问题所在了。表达能力就像肌肉一样,需要持续锻炼才能保持💪。


这个月在股票操作上有点佛系了 😌。虽然长期投资是主线,但明明有机会做点小价差赚零花钱,却总是懒得动 🤷♂️。账面上浮盈的数字看着没感觉,但仔细想想,如果每个月把价差收益的50%提现花掉 💸,其实能改善不少生活体验 🍜。

算了一笔账 🧮:

现在每月基础开销3000元(不含房租)
要是通过小价差多赚1000元,等于多了33%的预算 💰
和朋友聚餐 🍻、短途自驾游 🚗,这些快乐都是实实在在的
想通了这个道理 💡:
短期赚点零花钱,反而能帮助长期持有。当账户浮盈变成口袋里的真钱,心态会更稳 ⚖️。下次市场下跌时,想到之前已经落袋为安的部分,就更容易拿住好标的 📉➡️📈。生活质量和投资收益,本来就可以互相成就 🌟。


14561746251327_.pic.jpg
14571746251329_.pic.jpg
14581746251331_.pic.jpg
14591746251333_.pic.jpg
14601746251335_.pic.jpg
14611746251338_.pic.jpg
14641746251343_.pic.jpg
14621746251340_.pic.jpg
14631746251341_.pic.jpg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