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自《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p274页
【R•阅读原文片段】
有位朋友曾对我抱怨,他向主管进言,提醒主管改善管理方式,可是对方并不接受。
他问我:“那位仁兄对自己的缺点心知肚明,为什么却死不认错?”
“你觉得你的话就有说服力嘛?”
“我尽力了,果真这样吗?天下哪有这种道理,推销不成,反而要顾客自我检讨,推销员应该想办法改进销售技术,你有没有设身处地的为他着想,有没有多做点准备?试法表达的更令人幸福,你愿意花这么大的功夫吗?”
他反问:“我凭什么要这样?”
“你希望他大幅改变自己,却舍不得花心思精力?”
他觉得投资太大,不值得付出。
感到自己并非自吹自擂,而是根据对他人的了解来诉说自己的意见,有时候甚至会改变初衷。因为在了解别人的过程中,你也产生新的见解。
【I:拆书家讲解引导】
“表达”的“表”只是过程,“达”才是目的。所谓“达”,就是要让自己说的话能够被对方理解。为此,我们就不能自话自说,而得根据他人的了解来诉说自己的意见”。
这个道理并不是什么高新科技,中国古人曰“设身处地”,西方先哲云“换位思考”,台湾新词说“同理心”,柯维的七个习惯是第五个是“知彼解己”……其实都一个意思。
这意思不难明白,难在自己平时想不到,做不到。
知道这样好,就是做不到,就说明这类问题属于技能范畴,而非知识缺乏或不够重视。所以希望你来的锻炼“受众分析”这种技能,从而使你的表达能真正“达”到受众。
具体怎样把这个技能拆为己用呢?先联结自己的经验,然后在三个维度上(分析受众的期望受众的价值观,受众的利益)分别演练和应用。
请先分析一下自己平时在受众分析这一点上做得如何,如果希望改进,那么可以从哪里开始?
【A1】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
在离开公司前,我设想面试一位综合能力强的人才来顶替我的岗位,只要工作交接到位,这样我就可以安心在家休假,招聘周期从我提出离职到最终离开,长达3个月之久。
我们把近期求职的人才全部都筛选了,在第一个月就有合适人选,上级和我反复分析剩下3个人,进行复式,最终选定2个人,这时候我和上级选择人才上面出现分歧,他看中思维活跃、经验较少的应聘者,我倾向推荐综合能力强、各模块都操作过的那位,眼看快3个月了,后期面试的人才都不尽人意,我们开始回头看这两位应聘者,最终复试后,上级选了他中意的那个应聘者;
我当时很不解,我除了从能力因素,还从岗位角度考虑,为什么上级没有听我的建议。今天看到这个案例,恍然大悟,因为我当时只是站在本职岗位角度来看待招聘接手人的问题,没有从管理角度考虑,而上级是站在管理角度看待问题。
【A2】规划未来应用
1、今后工作如果遇到类似事件,更多站在全局或者旁人角度看到问题,就可以将事情分析更透彻,提出的建议方案会更完善。
2、多与专业人事请教,学习不同人思考问题的视角,让自己尽量不为自己找借口。
3、每份方案至少3份备选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