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6月7日,高考日。全国将有1031万莘莘学子踏入高考考场。十年寒窗,这将是一场极可能决定大部分孩子,尤其西南农村孩子未来命运的考试。加油!
在今天的西南农村,如果还有一点够得着的东西,给予农村青年希望的话,那它就是高考。
无论考试结果如何,人生的旅途其实刚刚开始。高考前的人生轻薄如纸,越往后走,生活才越显出复杂与沉重的本来面目。
原因很简单:你一定会有失误。而且,哪怕你做得再好,你也一定会听到冷嘲热讽,甚至是恶意攻击。
这正如马云在清华经管学院毕业典礼上说的:
有一点不用担心,你们一定会遇到眼泪、冤枉、误区、各种倒霉事件,一定会碰上!
我当年是在公园旁边的水塘里捉好小鱼之后,一脸轻松地进入考场的。但其实,我的内心无比、无比、无比紧张,以至于过了很多、很多年后,我还经常被噩梦惊醒:自己坐在某个考场上,眼看交卷时间要到了,却还有很多题没有做完!
那三年的高中记忆,是一部与路遥《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平,几乎一模一样的苦难和意志的修炼史。这也是为什么看路遥小说时,我会潸然泪下的原因:
他最真实地记录了一个苦难条件下,农村孩子饱受捶打,但依然不屈不挠追逐梦想的真实过程。
今天的西南农村依然穷困,村里所有乡亲基本都处在辛苦劳作,也堪堪够解决温饱的状态,一如《平凡的世界》里的黄土高原。
家里学生多的,尤显艰难。大都初中辍学,家里实在供不起那么多孩子一起读书,所以只能外出打工。
直到很多年以后,我都一直在想:他们肯定不是心甘情愿辍学的!如果家里有钱供他们读到最后,人生是否会远较当前精彩?!
但,只是如果。
这就是很多农村孩子面临的现实,被迫得向卑微、残酷坚硬且冰冷的现实屈服!
2013年高考说来就来,虽然发挥不好,但我依然完成了考试。然后,在家人的护送下,我生平第一次离开了,那片生我养我的家乡土地。带着父亲的嘱托,带着好友的期待,开始动身去追逐一个不间断的梦想!
这就是我为什么一直记得路遥小说《人生》中主人公高加林,跪在家乡土地上的那声呐喊:我的亲人!
也是为什么一直对父亲,对亲朋,对师长,对家乡那片土地无言感激的原因。没有那片土地的磨练与包容,没有亲朋师长的善良与呵护,不可能面对未来这么多的风风雨雨,可能什么也坚持不下来!
事实上,以绝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之低,远远没有达到要去拼天赋的地步。
高考已经过去很多年了,青春亦已不再!那时候的梦想已经丧失。青春如同向前奔流的江河,麻木得早没有了当年的热血。
1977年,伟大的国家领导人恢复高考。教科书上说一代人的命运,就此得到改变,许多人成为了今天国家的栋梁。
客观的说,高考政策的落实,如果不考虑后来教育严重变质和阶层的固化,对西南农村致命的影响,它的意义不亚于一场中型对外战争的胜利!
但生之绚烂的背后,是死之残酷。这块土地上的任何改革,其成本都不是均匀分布的。随着教育领域腐败和教育市场化下,优质的教育难以流向寻常百姓家。
因为被教育掏空的西南农村家庭背上了高额的债务。即使高考有了已经过时的天之骄子,农村家庭自身根本无力去除的艰难前景。
无数代价,换来的的平稳二三十年,只是出现了一丝晨曦,窗户被关上了,同时被关上的是你我每一个人的充满色彩的未来,或许磨难是必经的。
诸葛孔明擒孟获的那句:忍看硝烟之地重燃战火,痛惜负伤致病再举刀枪。
击痛着每一个爱这份文明,这片土地的人们,或许我们的精英群体只有精没有英,改变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事物全面退化,黎明到黑夜。
今年的奥斯卡奖获奖电影《绿皮书》,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主人公唐·谢利在白人托尼打警察后给托尼上的一课:
你永远不会以暴力取胜,只有保持尊严才能战胜一切。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有能力才有尊严,有尊严才有得选择。
唐·谢利雨中咆哮:
如果我不够黑人,又不够白人,又不够男人,那我到底是谁?
这样的疑问,持续折磨着谢利,人格上白人,皮肤却永远改变不了。
每个人都会面临身份认同的问题,小时候一直想努力逃离农村,逃离乡土,拼命读书进城工作,可老去的父母却一遍遍提醒着你落叶要归根,高涨的房价像一堵堵高墙,挡在每一个进城人的面前。
如果不是生活所迫,谁愿意把自己弄得一身才华?
英雄折戟,大浪淘金。真是持续性踌躇满志,一瞬间万念俱灰……
离开一线城市,回家乡买房,回家乡创业——这是过去30个月,棚改大潮里最时髦的事,我们国家乐见其成积极推动,民众也情绪高亢积极践行,颇类似五六十年前的那场上山下乡。
鲜有人对这种,根本忤逆经济基本规律的逆风飞行表示质疑,更没有人提醒这个坑,可能有多大,多深。
在一线城市,像蚂蚁一样工作,像蝴蝶一样生活。
在老家,田园将芜。不归,是一种无奈,更是一种清醒。
记得早先少年时,老师们说学习要勤勤恳恳,说一句是一句,违心的话不能说。清早上,校园中,长路黑暗无行人,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我们一边吃早餐一边看书学习,为了理想而努力。
从前的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从前的文章也好看,逻辑严密有干货,文辞精美有样子,激扬文字有格调。
但是今天,已经离开高考,却不那么开心。房价在飞涨,收入在缩水,年少时的理想,依然在月亮之上。
1000多年前,我们的先辈们写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陶渊明的诗和诸葛亮的出师表,是当时的社会生活方式;
试想一个人如果不能在自己出生的土地上,低成本栖息躬耕,又如何敢说:悠然见南山呢?
有的只是在自己祖先的土地上流浪,一如终生漂泊的伍子胥,一如投河自尽的屈原。
研究生物学有一个结论:生物必需品排序不是衣食住行,而是“食住”;
看大海里的鱼,能吃饱,然后回窝居住。再看天上飞的鸟,吃饱了回窝居住顺便繁衍,然后生生不息。植物也是一样,如果植物不生长在一个可以循环往复的地方,是不可以长久的,就如同再美丽的树,如果移植到沙漠,活下来并生生不息的概率很低。
那么人呢,有资本的京城居住,和无资本的小地方安居乐业,能否实现呢?秦汉时期可以,唐宋时期可以;现代一些发达国家可以。“食住”政策做的好的时代,必然会有发明创造的繁荣。
放开房产政策到后来推动房价不断上涨,直到全民投资炒房,北上广深优质地段房价已经超越发达国家及地区,三四线城市房价也直奔高位,很多城市的房价收入比到达20以上,也就是说,一个家庭想要在三四线城市靠工资收入,买一套房至少得20年。
二十年可能不长,但对于西南农村任何青年个体,影响都是一生。
科举制度起源于汉,说明刘邦懂得帝王将相宁有种乎!科举制度打通了普通人进入社会顶层的阶梯,更使得后来的唐宋得以强大,马可波罗到达元朝的时候,居然惊叹:这里是人间天堂。
这个马可波罗所谓的人间天堂,是贵族士大夫住亭台楼阁,而平民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么?我猜想天堂一定不是那样。更坚信马可波罗不会也不应该说谎。
一个国家,一个企业,甚至一个家庭,如果只谈教育,而不能公平的真实的“贵人贱物”,我想再好的言论,也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
结语
回到当下,在现实与目标的夹缝中生存的西南农村青年,也许我们们不懂扩招究竟意味着什么。
然而随着疯狂的扩招和教育的一再变质,我们已经很少听到有关农村青年通过高考改变命运的故事了。
不过,稍加关注就会发现,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放弃了家乡的熟悉,远离了成长的小镇,宁可忍受寂寞、屈辱与歧视,也要拥进各地城市。
于是,候鸟一般的生活一次又一次成为今天共和国一道奇异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