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7.《被讨厌的勇气》:是谁束缚住了我们?

齐帆齐微课

你有没有碰到这样的人,或者自己也有这样的时候。

觉得人生诸多不幸,万事诸多无奈,经常幻想着换一种活法。可说到改变,又感觉不知道该怎么办。

生活给我们各种束缚,表面上看起来,这些束缚是时间的,金钱的,人际关系的,但实际上,这些束缚是心灵的。

阿德勒的整个理论体系,都在试图把人们从这种束缚中解放出来,让人的心灵重获自由。

阿德勒、弗洛伊德、荣格被并称为“心理学三大巨头”。

阿德勒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同时也堪称为思想家和哲学家。作为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阿德勒有“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之称。

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竞争和完美的愿望,并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一种奋力拼搏、追求优越以适应环境,从而达到自我完善的能力。

毫无疑问,在这个时代,阿德勒的思想更能够给予人们奋发向上、完善自我的“正能量”。

01.不要被过去束缚

从精神分析创始人弗洛伊德开始,很多心理学家都相信人是过去,尤其是童年经历的产物。

这些经历变成了潜意识,决定着我们的人生。

很多心理咨询师在治疗的时候,也会让来访者回忆童年的一些事件,找寻现在发生问题的原因。

人们受这种认识的影响很大,原生家庭的说法深入人心。

可在本书中阿德勒却说,重要的不是过去,而是你怎么看待过去,而我们看待过去的看法是可以改变的。

在阿德勒的学说里,所谓的心理症状,并不是过去经历的产物,而是为现在的“目的”服务。

比如和异性谈话会脸红,这是一种典型的社交焦虑。但阿德勒却说,探讨症状没什么意义,探讨为什么脸红更没意义。

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我们给过去的经历“赋予了什么样的意义”,这直接决定了我们的生活。

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了自己如何生活。

这和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情绪ABC理论是一个道理。

他认为激发事件A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背后C的间接原因,而引发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B。

简单说就是,A是某个事件,B是个体对这个事件的看法,C是由这件事引发的结果。

同一情境下(A),不同人的理念以及评价、解释不同(B1和B2),那么就有不同的结果(C1和C2)。

因此,事件发生的一切根源缘于我们的信念、评价和解释。

正是由于我们常有不合理的信念才使我们产生情绪困扰。

不管过去怎么样?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是我们自己选择的结果,既然是我们选择的,那我们也可以重新选择。

人无论在何时也无论处于何种环境中都可以改变。你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

为什么呢?

如果一直保持不变,那么如何应对眼前的事情,以及其结果会怎样等问题都可以根据经验进行推测,即使遇到点状况也能够想办法对付过去。

另一方面,如果选择新的生活方式,那就既不知道新的自己会遇到什么问题,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应对眼前的事情。

未来难以预测,生活就会充满不安,也可能有更加痛苦、更加不幸的生活在等着自己。

也就是说,即使人们有各种不满,但还是认为保持现状更加轻松、更能安心。

无论过去怎样,现在怎样,我们都有选择的机会,但重新选择改变需要勇气。

02.不要被人际关系所束缚

我们的很多心理困扰都来自社会和他人的期待和评价。正是这种评价体系,造成了人的骄傲和自卑。而人们又经常借“爱”之名,行支配和控制之实。

在阿德勒的眼中,理想的人际关系大概是“我爱你,但与你无关”。

他认为每个人的课题都是分离又独特的。我怎么爱你,这是我的课题,而你要不要接受我的爱,这是你的课题。

每个人都守自己的本分,过自己的人生,人和人之间就没那么多的纠结和烦恼。

这和我们大部分人的想法不同,我们一生可能都在寻求他人的认可。

小的时候,希望得到老师和父母的认可和表扬,工作了希望得到领导和别人的尊重和认可,......

又有多少人因为父母一直不认可而终身遗憾和痛苦,人们学习、工作都希望获得正向的反馈,才有持续进行下去的动力。

而阿德勒心理学否定寻求他人的认可。

他认为得到别人的认可的确很让人高兴。但是,要说是否真的需要被人认可,那绝对不是。我们没必要去满足别人的期待。

在犹太教教义中有这么一句话:“倘若自己都不为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那还有谁会为自己而活呢?”

要说为谁活着,那当然是为你自己,我们最终还是为自己而活着。

如果可能的话,我们都想毫不讨人嫌地活着,想要尽力满足自己的认可需求。

但是八面玲珑地讨好所有人的生活方式是一种极其不自由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

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别人讨厌、不追求被他人认可,如果不付出以上这些代价,那就无法贯彻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是不能获得自由。

这和我们从小受的教育似乎不相符,有没有经常听到这样的话。

“你不要辜负父母的期望”、“你要为别人多想想”、“大家都希望你能去做这个”......

多是说为了别人,很少有鼓励多考虑一下自己,否则好像就是自私一样。

其实,如果不违背社会法治底线,不违背公序良俗,为什么不能多考虑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要活在被人的期待里?

这跟是否自私和利他没有关系。

你不要去期待别人会去怎么样,也无需为了讨好别人,满足别人期待,寻求认可而违心去做什么事。

这才是与人而言的自由。

如果在我面前有“被所有人喜欢的人生”和“有人讨厌自己的人生”这两个选择的话,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

比起别人如何看自己,我更关心自己过得如何。

03.不要被未来束缚

很多人目标远大,觉得只有当上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人生才真的开始,现在的生活还不叫“人生”,只能算是通往人生的道路上。

当我们这么想的时候,我们就把现在贬低成了实现未来的工具。但是现在才是我们唯一真正经历和拥有的。

当你急着奔向未来的时候,说明你已经不喜欢现在了。

阿德勒的哲学同样强调当下的意义,认为这才是生活的真谛。

我们接受当下,首先要自我接纳,对,是自我接纳,而不是自我肯定。

没必要特别积极地肯定自己,根本就没有满分的人。

自我接纳是指假如做不到就诚实地接受这个“做不到的自己”,然后尽量朝着能够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对自己撒谎。

有段话被广泛引用。“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我们没有必要特意炫耀自己的优越性 ,我们接纳自己,有“甘于平凡的勇气”,也有重新选择,改变自己的勇气。

不要把人生理解为一条线,而要理解成点的连续。

如果拿放大镜去看用粉笔画的实线,你会发现,原本以为的线其实也是一些连续的小点。

看似像线样的人生,其实也是点的连续,也就是说,人生是连续的刹那。

是“现在”这一刹那的连续,我们只能活在“此时此刻”,我们的人生只存在于每一个刹那当中。

人生就像是在每一个瞬间不停旋转起舞的连续的刹那,只要跳着舞的“此时此刻”充实,就已经足够。

在舞蹈中跳舞,本身就是目的,最终会跳到哪里谁都不知道,当然,作为跳的结果最终会到达某个地方。

因为一直在跳动,所以不会停在原地。但是,并不存在目的地。

因为过去和未来根本不存在,所以起决定作用的,既不是昨天,也不是明天,只能是此时此刻。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为了什么而活?”

当有人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阿德勒的回答是:并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义,人生的意义是由你自己赋予自己的。

阿德勒的心理学,就这样把自我从过去、人际关系和未来解放出来,可是“越狱”成功以后呢?

以前我们裹足不前,可以怪父母怨社会,而阿德勒却完全把人生责任和选择的权利交给了我们自己。

当我们从这些束缚中解脱出来后,却会发现,我们其实一直都很自由,真正让我们裹足不前的原来是我们自己。

正如这本书的名字《被讨厌的勇气》,承担这种自由和责任,需要无畏的勇气。

这种勇气是阿德勒心理学的关键词,也是我们人生问题的最终解药。

(齐帆齐商学院年度品牌营第53篇,字数3117字,累计91342字。)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1 小时候家庭条件不好,很少有零花钱。记得我上小学时,每逢麦黄时节,学校都会放几天收麦假。那时家里地少,粮食不够吃...
    快乐成群阅读 424评论 0 0
  • 文章的开头,先给大家讲几个真实的故事吧! 故事1 “拜托拜托啦!你一定要帮帮我啊!你不救我,我真的有可能丢了工作啊...
    颜薜蕊阅读 818评论 2 15
  • 文_戴日强 成长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借钱方式,当然,我们也找很多人借过钱。 借钱的滋味不好受,但借给别人钱的滋...
    戴日强阅读 2,019评论 1 4
  • 第一件事: 我有个朋友,两年没有联系了。去年突然找我,说有点事,找我借6000块钱应急。答应一个月就还我。我当时正...
    齐鲁淘淘阅读 6,246评论 81 213
  • 壹 中考阅卷,有几位同学刚好一起参与,结束后便约我一起坐坐聊聊。闲聊中,Y问起我们共同的朋友S最近有没有向我借钱。...
    梁先森说阅读 621评论 2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