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只在策略层面,你就错了

这是66百天写作计划的第38天。

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题记

哪个是策略,哪个是需求?

足以影响一生。


让我们来看两段对话。

对话一

孩子:我现在不想睡觉。

家长:但是你现在必须睡觉了,已经到了睡觉的时间。

孩子:可是我还不困啊。

家长:但是如果你现在不睡觉的话,明天早上你就会很困。

孩子:不,我不会的。

家长:是的,你会的。

对话二

孩子:我现在不想睡觉。

家长:(揣摩孩子的感受与需要。)你是不是玩的正开心?还想继续玩一会儿。

孩子:是啊,我不累。

家长:所以你想等玩累了再上床。

孩子:是的。

家长:还有别的原因吗?

孩子:没有了。

家长:我能和你说说为什么我想让你现在去睡觉吗?

孩子:好吧。

家长:我想让你好好休息,这样明天早上就可以按时起床去上学,我发现如果你平日晚上超过9:00还不休息,第2天早上就会很疲惫。你听明白我想要什么了吗?

孩子:你想让我休息好,早上按时起床。

家长:谢谢你听进去。

策略是具体行为。
需要是行为背后的需要。

对话一,是典型的围绕策略展开的争吵。

孩子觉得没人听到他的感受,家长觉得,孩子没有听到他想让“孩子在特定的时间上床睡觉”的诉求,冲突可能会一直持续。

对话二,家长在表达自己的需要之前,家长能够用庄重的态度先去倾听孩子的需要,就有可能获得更深的链接和理解,合作的可能性也会更大一些。

(摘自《暴力沟通亲子篇》,共勉)

人们为或是不为某个行为,都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

我是66,今天就这样,明天见。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