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不上感悟

一、未来
那天听了一节李子勋的微课,大意是教育孩子应该看到未来的发展趋势。
其实这样的提法本来已经具有了心理学的前提,那就是,父母很多难免把事情划分有没有意义,有没有用处,但是从长久来看,父母是很难了解未来的走向的,那么,就把选择权交给孩子。
那为什么由孩子做决定?因为父母的思维是线性的,不开阔的,而孩子的思维是可以培养感性的,立体的,非线性的(没做笔记,不准确)。
所以在三岁之前,利用让孩子走到大自然,常去博物馆这样的方式接触大自然,要好于过早的让他(她)学习识字,学习音乐美术等等。感受大自然,不仅是滋养,更是从大自然中主动学习到自己的想要学习的知识,这样的学习是全方位的。
二、弱联系
最近读《习惯》,书中科学的,层层推进的叙述方式,让我收获的不仅是这本书本身想要阐述的观点,更多的是一种科学的人生态度。
弱联系,大意就是通过朋友熟人(强联系)而发展出来的一种社会的习惯,这种习惯会让你在群体中形成一种压力,推动你完成个体可能因为种种阻力,犹豫而容易放弃的决定。
因为,人都是好面子的,人都需要借助周围的环境生存,感知到环境的影响力,自然也就会更加深这种影响力。
这让我想到,一个人既然不能独立于社会存在,你就不必拒绝来自社会的联系,自然的接受可能会更加舒服。拒绝,可能是性格方面,比如内向外向;也可能是态度方面,比如我的人生态度如此,我不跟你计较,等等等等,有时候想想,我们的种种预设,正是导致我们关上了了解世界的大门。
读书,听课,会是我以后一直的学习方式,感觉自己现在可以更加放松的接受一些观点,当然也更加清晰的认识到自己有多么渺小,甚至觉得,自己的所思所想根本不足道。
但是,我的观点说出来,到底是为了什么,这可能是另一层面需要讨论的问题。也许,除了分享,对于我本身的意义更大吧。
记得以前特别喜欢说,什么观点开阔了我的思路,还能回忆起那时的激动,其实学习好像就是为了开阔思路。但是也不然,最近学习到的还有一点,那就是脚踏实地。其实思路开阔,可能让我们不纠结于眼前的小天地,但是脚踏实地,却是用一种全然接纳,敢于面对的态度却一点点的看到自己的世界。美好,有时就在眼前。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