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效能第三十七天——天才来自刻意的练习(37/100)20170812

叶老师第37讲天才来自刻意的练习

要点如下:

1.成功等于简单的事情重复做。

2.成功的学习又不是简单的重复,要在学习区进行刻意练习才会有效。

3.一万小时的法则告诉我们专注持续的刻意练习会达到“天才”的效果。

4.刻意练习指在学习区,在不熟悉,易错的地方大量重复练习,并且有教练的及时反馈。

附录原文:

在上两讲中我们提到了:学习要主动,学习要重复,重复地学习还要按照艾宾浩斯记忆曲线的八大周期来科学地进行。

所以,成功等于简单的事情重复做。

大家也能看到无数的成功人士,都是在专注地、重复地做一件事情。

比如前段时间刚宣布退役的科比,他一个人代表了一座城市。

记者采访他:你为什么能成功?

他说:我知道每天早上4点钟洛杉矶的太阳。

科比每天早上4点钟起床练习篮球技巧,他每天早上练习投篮1000个,就在退役后的第二天早上,他还去练习了篮球。

他的故事说明,成功真的来得不简单,因为需要持续地、重复地练习。

图片发自简书App

所以说,成功等于简单的事情重复做。

其实这句话只说了一半,后半句才更重要,但是大家如果能做到前半句话,就已经相当了不起。

“持续”是硬道理,水滴石穿,冰冻三尺,这些都是因为持续的力量。

今天我们继续分享这句话的后半段,也是更加重要的内容。

是什么呢?

就是在重复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的并不是简单的重复。学习,我们把它分为3个区域:

第一个是舒适区,就是大家已经掌握的部分;

第二个是学习区,就是大家还没有掌握,需要接下来刻意练习的地方;

第三个是恐慌区,就是大家害怕的区域。

图片发自简书App

如果永远只呆在舒适区学习,大家不会有进步,但是如果过于快速地进入恐慌区,大家学习的意愿就会被打压,所以只有在学习区,那些大家不够熟练、经常犯错的地方,就可以刻意地去练习了。

重复地学习、持续地学习被人称作:天才10000小时的定律

有人说从零到“天才”,你需要经过10000个小时的重复,这个观点叶老师表示非常认同。

叶老师创建的易效能时间管理能够在中国开设300多场课程,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就是因为他在时间管理上花了很多很多的时间去研究。

专注和持续,让他得到了大量的积累,大量的经验。

但是决定伟大水平和一般水平的关键因素,不仅仅是这10000个小时,还是你如何使用这10000个小时。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有的人在某件事情上可能只花了1000个小时,但是他刻意练习的程度所占比重更高。

所以其实“天才”是来自刻意的练习,它决定了我们是不是伟大水平,而非一般水平。

刻意练习就是让我们永远在不熟练的地方,在经常犯错的地方练习,而且要大量重复。

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大家还能获得教练的反馈,有人辅导你不断地提升,那就太妙了!

所以大家看到的很多体育竞技活动,不论是像打网球这种单人竞技项目,还是像踢足球这种群体性比赛项目,它们的背后都配有教练。

教练是做什么的?

教练就是一面镜子,让每一个训练者都能从他那里持续获得反馈。

教练是做什么的?

教练就是一面镜子,让每一个训练者都能从他那里持续获得反馈。

那么我们今天这一讲所讨论的话题就是:刻意练习。

加上前面两讲,一共三讲,我们是在谈学习的规律:

按照学习的金字塔,大家要重复地学习;

按照艾宾浩斯记忆曲线,大家需要按照固定的周期、科学的周期重复地学习;

最后,学习要想获得最大收益,就一定要在“学习区”进行大量重复地学习,而且还要得到有效的反馈。

以上就是叶老师在多年的学习中所得到的一些法宝,他就是用这些方法进行学习的。

不仅仅是看书,也不仅仅是听课,更不仅仅是阅读......要做好学习笔记,更重要的是找老师、同学、朋友进行讨论,而且要去寻求自己的导师给予自己更多反馈。

所以大家在聆听学习叶老师喜马拉雅系列时间管理音频节目时,如果想要获得易效能的教练给予反馈与支持,就请在节目下方写上评论,这样易效能的教练看到之后就会回复你。

图片发自简书App

备注:

《刻意练习》这本书我读过——是在优势计划。叶老师的分享,包含了这本书的精华。

本书的基本框架:

1. 大脑的适应性是生理基础。

即使是成人,经过刻意的训练,在某方面是可以达到一定的高度。

2.发展技能的核心方法:刻意练习(一万小时法则,心理表征作用)

3.杰出人物的四个阶段:

第一,产生兴趣。

第二,初步接触刻意练习。

第三,全力投入。

第四,开拓创新,中间需要突破瓶颈。

刻意练习需要三个F,focus(专注),feedback(反馈),fixit(纠正)。

4.天才就是刻意练习的结果。

从长远来看,占上风的是那些在刻意练习上更加勤奋的人,而不是那些一开始在智商上更具优势的人。

读这本书的时候,自己稍微做了一下笔记,但是现在看起来还是只是了解,实践起来还是不行!要学习富兰克林的拆文章方法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