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 26 个省份陆续晒出 2024 年度财政审计 "成绩单",其中 7 个省份的养老保险基金违规问题引发热议:向死亡人员、服刑人员发放养老金等违规行为涉及资金超 8000 万元。这些本应守护老年人晚年的 "养命钱",却悄然流入不符合条件者手中,公众对养老保障体系的担忧随之升温。养老金发放究竟出了哪些漏洞?又该如何筑牢防护网?
七省问题曝光,违规细节触目惊心
审计数据显示,江苏省因社保机构数据比对滞后、审核把关不严,导致 7 个市向不符合条件人员发放养老保险待遇 2574.64 万元,另有 7 个市向 774 人重复发放养老金或丧葬费 228.16 万元。河南省的问题更为突出,省本级和 19 个市合计有 2710.08 万元养老保险待遇发放不规范,成为此次曝光中涉及金额最大的省份。
北京市区级社保经办机构的审核疏漏同样触目惊心:不仅向 284 名服刑、死亡人员发放基本养老金等 1954.33 万元,还违规向死亡工伤职工发放生活护理费 17.24 万元,向工亡职工不符合条件的亲属发放抚恤金 199.95 万元。山东省在 2022 至 2024 短短两年间,2 市 48 县就向 505 名死亡人员发放养老保险待遇 241.48 万元,平均每名逝者 "领取" 近 5000 元。
此外,吉林省 2 市向 15 名已死亡、服刑人员发放 34.4 万元;甘肃省省本级和 4 个市违规发放 290.91 万元;重庆市因审核机制不健全,向 402 人重复发放不同险种待遇 177.54 万元。这些数字背后,是养老基金监管体系的层层失守。
漏洞根源:数据不通畅,审核走过场
"信息孤岛" 是违规发放的主要症结。审计报告明确指出,民政部门的死亡登记信息、司法机关的服刑人员数据无法及时同步到社保系统,导致 "人已去世养老金照发,人在服刑待遇不停" 的荒诞现象。山东省 505 名死亡人员能够持续领取养老金,正是因为社保机构与公安、民政部门的数据比对存在时间差。
技术壁垒加剧了监管难题。目前民政、公安、社保等部门的数据系统尚未实现实时联网,江苏省出现的重复发放问题,暴露出不同险种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严重缺失。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社保工作人员审核流于形式,对明显异常的领取记录视而不见,让违规行为有机可乘。
千万养老钱流失,影响远超数字本身
8000 多万元违规资金看似只是养老保险基金的冰山一角,但其危害不容忽视。这笔资金相当于近 20 万退休人员一个月的基本养老金,本可用于提高老年人医疗补贴、改善养老服务,却因监管不力流向错误账户,直接侵害了参保人的切身利益。
在人口老龄化加剧的背景下,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本就面临支付压力。2024 年审计署报告显示,全国养老保险基金各类问题金额已达 601.61 亿元,其中 25 省 2.83 万名职工通过虚假材料违规领取待遇 5.19 亿元。这种 "跑冒滴漏" 无疑让基金可持续性雪上加霜,可能影响未来养老金正常调整。
政府公信力也因此受损。当公众得知 "死人领钱、服刑人员待遇照发" 时,难免对社保部门的管理能力产生质疑。山西蒲县一起极端案例显示,某职工通过 14 处篡改档案,实现 "1 岁工作、22 岁退休",一边领养老金 69 万元一边在新单位任职,这样的漏洞让民生保障的严肃性大打折扣。
多地启动整改,筑牢三道防线
面对审计暴露的问题,相关省份已着手整改。江苏省对责任人进行诫勉谈话并全力追缴款项;北京市承诺 3 个月内完成数据系统升级,强化跨部门信息比对。这些举措虽及时,但要根治问题还需建立长效机制。
技术升级是首要防线。应加快省级社保大数据平台建设,实现公安户籍注销、司法服刑信息与社保系统 72 小时内自动同步,对死亡、服刑等情况实行 "秒级阻断" 发放。山东省已探索建立异常领取行为预警模型,通过大数据分析识别 "长期无人领取却自动到账" 等可疑情况。
制度完善同样关键。需明确审核责任终身追究制,实行 "双人复核、交叉验证" 机制。甘肃、重庆等地正在试点 "养老金领取资格动态核验" 制度,利用人脸识别、社区认证等方式定期核查领取人生存状态。
社会监督不可或缺。可借鉴有奖举报机制,对查实的违规领取行为给予举报人追缴金额 10% 的奖励,激发公众参与监督的积极性。同时应定期公开基金审计结果,让养老钱管理在阳光下运行。
养老基金的安全关乎每个家庭的未来。唯有打破数据壁垒、扎紧制度笼子、强化责任追究,才能堵住漏洞,让每一分 "养命钱" 都用在刀刃上,真正守护好亿万老年人的晚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