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听过「预言自证」这个词,意思是自己说的话,或者内心的真实观点,自己的未来就会朝着预言的方向演化,变成现实。
我在不同的职业发展阶段,我所说的话也各不相同。我最开始是做线下公关活动的,2012年是智能手机的元年,随后线上活动侵蚀线下活动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于是我就想,如果能开始做线上类的工作就好了。没过多久,我就转型到了线上。
随着线上平台的逐步完善,内容变得越来越稀缺,大家对品牌也越来越重视,那时候我想,如果我会做品牌就好了。没过多久,我就开始研究品牌,随后转型做起了品牌战略。
随着个人IP的日益兴起,我就在想,如果自己能有机会创造自己的个人品牌,那就好了。没过多久,我就在通过每天高强度的内容输出、制作短视频等形式,积累自己的作品。
回顾这些经历,其实这就是一个「预言自证」的过程。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每个人的内心都是极其「自恋」的,我自己生产出来的「观点」,就像我的孩子一样,不容有任何质疑,因为我害怕自恋受损。于是,我就会拼了命地维护自己的自恋,「来证明我是对的」。
类似的场景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特别常见。比如,一旦一个人在会议上提出了某个观点,这个人就会拼命维护自己的观点,去反对跟自己不同的观点。
所以,为了维护自己的自恋,行动会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把脑海中的想法,逐步落实成现实,整个预言自证的过程,就完成了。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你对当下的现状不满意,只要改变预言,是不是未来就一定能改变呢?实话说,还真不一定。
因为预言自证的前提,是「你得相信自己的某个观点一定能实现」,而且还得有「相应的体验做支撑」,才能引发「内在激励持续不断地行动」,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对的。
「体验」为什么这么重要?因为每种「固定行为」的体验背后,心理学中都会暗含这样一个假设:固定行为背后是有好处的,也就是「内在激励的甜头」。这些好处会不断强化你的行为模式,习惯无论好坏,就是这么养成的。
比如前面说到的我的个人发展经历,因为我体验到了「随环境变化进行职业转型」给我带来的「能力提升」这个甜头,再加上我要保护自己的观点,我的预言也就不断自证,心想事成。
所以,「心想事成」并不是祝福语,而是真实存在可以进行逻辑推导的「心理机制」。你可以盘点一下自己经常说的那些话,这些话背后隐藏着的思维惯性,就是你对自己的预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