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职场前,许多人怀揣梦想、鼓足干劲,前两年大部分人会撸起袖子玩命的干,即使工资低点、环境差点、领导批评多一点、加班时间多一点,依然会保持激情。可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许多人的激情开始消退了,明显没有昔日的干劲:不给钱不干活了,领导不盯着不干活了,给得少就少干,学会讨教还价,学会敷衍了事,“上有考核政策,下有规避对策”.......什么时候你已经成为了所谓的职场“老油条”,成为领导头疼的员工。
通常把这种现象称之为“职业倦怠”,我把他比作“职场肾亏”,因为“过度劳累而不当补充营养”导致的动力不足或动力缺失。
说起“动力”就要从人的本性入手,到底人天生是热爱劳动还是厌恶劳动的?从人类的诞生与发展来看,正式因为人类掌握了劳动的方法,才能进化为灵长类的高级动物,在不断的劳动中,人类获得了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满足,越发激发了人类的创造力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才有了今天,并且还在源源不断的演进中。因此,我有理由相信人的本性是喜欢工作的。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天生喜欢,为什么会慢慢失去动力呢?
什么是动力呢?又有哪些动力呢?
所谓动力,就是驱使我们去做每件事情的原因或目的。美国著名的商业思想家丹尼尔平克在《驱动力》一书中称“人的驱动力需要经历1.0到3.0的升级迭代”。
驱动力1.0:
是人类基于生理需要产生的动力,比如饿了要吃东西、渴了要喝水、冷了要穿衣服、发情了就想交配,这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就是所有动物的原始本能。
驱动力2.0:
来自于外在的动机,即在做出特定行为后受到的奖励或者惩罚。比如你承诺他升职加薪,他会更加努力的工作;如果你说完成业绩奖励一大笔钱或者没有完成业绩会被处罚一大笔钱,这个时候他会对业绩目标格外关注。这是我们企业管理中用得最多的“胡萝卜+大棒”激励员工的方式。
如果我们没有意识并充分的利用这两种驱动力,可能就会犯很大的错误。小时候,我们听过“渔夫与蛇”的故事:一个渔夫发现路边有一只冻僵的蛇,处于好心,渔夫把蛇放在怀里,想让他变暖和,没想到反被蛇咬了一口。殊不知,畜生的本性就是如此,咬人就是它的本能反应。我们在教育小孩的是,很多父母尤其是老人,总是担心小孩不吃饭不喝水,追在屁股后面喂饭喂水,其实大可不必,正常人的本能驱使他饿了会找吃了,渴了会找谁喝,过度的强制,反而会破坏他本能的驱动力,产生逆反和负作用。
企业用得最多的胡萝卜+大棒的奖励模式,到底能不能激发员工的动力呢?显然在初期是可以的,但是达到一定的水平时,就会产生边际效益,甚至是负效果。再讲一个故事:
一位老人,退休后在湖区买了一所房子,想图个清净。可是不久,有一群小孩开始在附近踢足球,追逐打闹。老人受不了这些噪音,出去对这些小孩说:“太吵了,你们快走!”小孩子们没有理会老人继续打闹。第二天老人对小孩们说“如果你们每天都来这里玩耍,我给你们每人一元钱。”小孩们非常高兴,于是他们更卖力地闹将起来。过了两天,老人说 “我现在还没收到养老金,每天只能给你们五毛钱了。”小孩们虽然不太开心,但还是接受了老人的钱。每天下午继续来这里打闹。又过了几天,老人对他们讲:“真对不起,通货膨胀很严重,所以每天只能给你们一毛钱。”“一毛钱?”一个小孩脸色发青,“我们才不会为区区一毛钱在这里浪费时间呢,不干了。”从此,老人有了安静悠然的日子。
为什么会这样?没钱的时候小孩踢球的驱动力是什么?为什么后来有了钱,慢慢的钱在减少,驱动力却完全没有了?我们刚进入职场时,是不是就像那群踢球的小孩,乐此不疲,动力很强。可是在各类奖惩的刺激下,刚开始动力似乎很足,时间久了,连最初进入职场时的动力都没有了。为什么会这样?
人还是不是还有驱动力3.0呢?如果有,那又是什么?
......
下一篇告诉你“如何将驱动系统升级到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