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图书馆借书,跑到财经区,因为装帧设计的观感拿起一本《“错误”的行为》,看到封底有丹尼尔·卡尼曼的评价和推荐,立马决定,就是它了,因为丹尼尔·卡尼曼写的《思考,快与慢》是我心目中的神书,是一本我甚至不敢动笔写读后感的书(怕写不好),也是一本我认为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我已经读了两遍)。
《“错误”的行为》是关于行为经济学的,却写的一点也不枯燥,我还只读完第一部分,却解开了我一个好几年的疑惑:以前喜欢逛天涯社区的经济论坛,对坛子里的一些大神十分佩服(题外话:随着大神们的离去,经坛已经没落,我也很少去了),觉得他们对经济的分析有理有据,特别令人信服。但是,实际形势的发展与大神们的研判总是有出入,不少的情况还是背道而驰,我很困惑:明明道理是这样,为什么就不按道理发展呢?
《“错误”的行为》给了我答案,作者指出经济理论的假设是:经济活动的主体是理性的经济人,人们在做选择时会遵循最优化原则。但作者发现,现实中我们的行为其实并不理性(作者拿电影《星际迷航》中的斯波克为例子,恰好我看过其中的一集),甚至说还容易犯错。中国有个朝三暮四的寓言故事,难道真的只有猴子才那么笨吗?
比如说我们中国人最感兴趣的买房问题,无论是从投资角度--房屋的租售比、还是从消费的角度--房价收入比来分析,大家都不应该积极买房,房价也没有理由会一直高涨,但是,城市中的楼盘就是在不断的开工建设,一线城市住房的抢购潮与价格一齐攀升,无不昭示着经济理论的错误。并不是经济理论错了,或者说,传统的经济理论确实存在不足,因为,我们的消费并不都是理性的选择,尤其是对女性而言(备注:研究发表的消费性别差异,并非本人的歧视),比如传说中的丈母娘逼房,比如因为小孩进入学龄而催生的额外购买欲望。
作者还举了一个例子,也很有意思:李先生的妻子给他买了一件很贵的羊绒衫当作圣诞礼物,李先生之前在店里看到过这件羊绒衫,但觉得它的价钱太高,买下来的话实在太奢侈了。但李先生的妻子把它作为礼物送给他时,李先生却很高兴。需要说明的是,李先生和他的妻子是将所有的钱都放到一起开销的,没有私人账户。这也是我们中国人生活中的典型现象,明明觉得某个消费太贵,不划算,但如果是自己的伴侣买下来送给自己,就会心安理得,就会很开心。从理性的角度来看,两种情况下家庭的支出完全一样,怎么可能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消费感受呢?
所以,虽然只读完了第一部分,还是忍不住写下这些感受,期待后面的内容一样精彩,也郑重推荐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