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提纲
001 To do list+固定微习惯
002 20191005日程
003《春醪集》
001 To do list+固定微习惯
【10个固定微习惯2/9】完成吃苹果+敷唇膜
002 20191005日程
实际事件
7:08起床+洗漱15min+吃苹果20min+喝牛奶
7:45做教案(45min)
8:30帮学生买书(22min)
8:52回来休息(10min)
9:02复盘昨日(56min)
9:58准备上课(9min)
10:07潘初三英语课(2h13min)
12:20休息(10min)
12:30送学生去车站(40min)
13:10休息+收拾(50min)
14:00出门吃饭:芝士公司(1h15min)
15:15 CLSQ(4h45min)
18:00《华尔街》看完(1.5h)
19:30 CLSQ1(50min)
20:20 CLSQ2(1h40min)
22:00吃晚饭(1h)
23:00 lol,老了,打不动了(1.5h)
00:30回家(1h)
1:00到家(57min)
1:57睡觉
反思
有效学习时间:复盘昨日(56min)+《华尔街》看完(1.5h)=2h26min
工作:做教案(45min)+帮学生买书(22min)+
准备上课(9min)+潘初三英语课(2h13min)=3h29min
维持好的状态是不容易的,维持稳定更是不易。加油。
行动
调整状态
芝士公司的店~
003《春醪集》
——· 关于本书 ·——
本书收录了梁遇春的全部作品,包括其生前曾发表过的散文集《春醪集》(1930年)和《泪与笑》(1934年),及其他未收入前两种文集的作品和书信集四十一通。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完整地了解梁遇春兼具中西方文化特色的散文特点,他对于英国文学的独特品味及其为翻译外国文学做出的杰出贡献,体会到他短暂的一生背后,高尚的人格。
——· 关于作者 ·——
梁遇春,1906年出生于福州城内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24年进入北京大学英语系,师从叶公超(亦是钱锺书的老师)等名师,在此期间开始翻译西方文学作品,兼写散文;他的散文自1926年陆续发表在公共刊物上,其中绝大部分在后来集成《春醪集》和《泪与笑》出版;1932年夏因染急性猩红热,猝然去世,年仅27岁。
——· 本书金句 ·——
1.人世是这么百怪千奇,认命是这样他生未卜,这个千载一时的看世界机会实在不容错过,绝不可误解了天真意味,把好好的人儿囚禁起来,使他草草地过了一生,并没有尝到做人的意味,而且也不懂得天真的真意了。
2.我觉得我们年青人都是偷饮了春醪,所以醉中做出许多好梦,但是正当我们梦得有趣时候,命运之神同刺史的部下一样匆匆地把我们带上衰老同坟墓之途。
3.人生乐趣多存在对于一切零碎事物普通游戏感觉无穷的趣味。
4.只有真真地跑到生活里面,把一切事都用宽大通达的眼光来细细咀嚼一番,好的自然赞美,缺陷里头也要去找出美点出来;或者用法子来解释,使这缺陷不令人讨厌,这种态度才能够使我们在人生途上减少的苦痛,也是止血的妙方。
5.现在只是一刹那,将来是渺茫的,只有过去是安安稳稳地存在记忆,绝不会失丢的宝藏。
6.本来青春的美就在它那种蜻蜓点水燕子拍绿波的同我们一接近就跑去这一点。看着青春的易逝,才觉得青春的可贵,因此也更想能够在这一去不返的瞬间里得到无穷的快乐。
7.我们的生活也该像火焰这样无拘无束,顺着自己的意志狂奔,才会有生气,有趣味。
——· 核心内容 ·——
一、求知与趣味
1.反思“智识欲”
“五四”时期后,西学东渐又起高潮,各种主义纷至沓来,各种名人讲演也成了大家追逐的对象,作者把这种现象美其名曰:“智识欲”极旺(《讲演》)。“印刷发明后,思想传布是这么方便,人们不要麻烦费心思,就可得到很有用的意见。从那时候起很少人高兴去用脑力,伤害自己的脑。”(《“还我头来”及其他》)就一语道出了上面这种“智识欲”的根源所在。
我们应该怎么去追求真正的知识呢?作者主张,“真要得智识,求点学问,不只那东鳞西爪吉光片羽的讲演不济事,就是上堂听讲也无大意思。……真真要读书只好在床上,炉旁,烟雾中,酒瓶边,这才能领略出味道来”(《讲演》)。这是一种无机心,又活泼泼的态度。也因此,作者所要求的不是知识,而是思想;追求的方式不是为了面子,而是热诚。
2.做一个有趣的人
作者称赏的是“任性顺情,万事随缘”的流浪汉(《谈“流浪汉”》)。这里的流浪汉与“君子”相对,指的是精神上的流浪,他们不像君子那样瞻前顾后,而总是率性而为,爱憎分明。作者情愿做一个迟起赖床的懒惰汉(《“春朝”一刻值千金》)。迟起给人的快乐可以延续一整天,迟起可以调剂生活的单调,打破沉闷的生活。
作者对于人生的态度,是要做一个有趣的人,痛快地活着,才不辜负造物主的一番美意。
二、青春与死亡
1.两者的对立统一
作者写作的时候恰是活在青春里,所以随处可见对于青春的叹赏,而像每个初涉世事的年轻人一样,作者也没有停止过对于死亡的思考。他一再强调,现在不过一刹那,将来实属渺茫,而只有过去可堪留恋(可以把握)。“青春之所以可爱也就在它给少年以希望,赠老年以惆怅”(《寄给一个失恋人的信(二)》)。
2.死亡不可怕,生命诚可贵
作者对于死亡最可惊人的一篇,就是《人死观》。他勇敢地谈论死,带领读者遍寻大文豪对于死的看法,宗教家和科学家对死的论断,并谈及死的两端:永生与灭绝的两难(dilemma),最终号召我们有勇气去亲昵、拥抱、贴近死亡,感到恐惧只不过因为我们是个旁观者罢了。
作者对于生命的咏叹,则在《观火》中体现。作者认为生活中最宝贵的一切都可以比喻作火——“热情如沸的爱情,创造艺术的灵悟,虔诚的信仰,求知的欲望”,甚至为了亲近火,作者才保有抽烟斗的习惯。作者是这样全身心地爱着这个人生,正如他满怀喜悦地歌颂火,歌颂火的无拘无束,火的任情飞舞,火的可以冲破一切习俗、成见、道德的力量。火是生命的象征,是死亡的对立面。
3.给徐志摩的悼词,亦是作者给自己的
Kissing The Fire(吻火)是作者写给徐志摩的悼文。全文不长,围绕作者回忆一次与徐志摩生前的相遇,听到徐志摩点烟的时候,说的一句“Kissing the fire.”。作者认为这句话恰代表了徐志摩的人生态度——像亲吻火一样去拥抱生命,精炼又生动。
三、英国文学的滋养
19世纪的英国文学众星云集,大放异彩,而作者最推崇的是浪漫派散文家,代表人物是兰姆(Charles Lamb),主要作品是散文集《伊利亚随笔》。由于作者对于兰姆的推崇和喜爱,他的散文风格也融入了别具一格的坦诚个性、绮丽文辞与跳脱的想象力。故此,郁达夫称其为“中国的伊利亚”。
兰姆命运跌宕,而他笔下的伦敦仍充满生活情趣。他描写各种职业的人物,幽默中有伤感,嘲弄别人,更嘲弄自己,对不幸者充满同情。透过他的眼睛,我们得以发现“平常生活的美丽与庄严”。兰姆的秘诀是什么呢?那就是“看遍人生的全圆,千灾百难底下,始终保持着颠簸不破的和人生和谐的精神,同那世故所不能损害毫毛的包括一切的同情心”(《查理斯·兰姆评传》),也就是作者无时无刻不在提倡的“大勇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