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三十而已》这部电视剧持续窜上热搜,成为当下最热议的话题之一。
经过十几集的冷言冷屿后,终于迎来了众盼芹离;八倍镜观察力·人间过绿器;顾佳一眼没看住在外面被人家舔冰淇淋的许幻山;王漫妮落入海王不婚主义的鱼塘......
情节紧凑,代入感很强的当代都市女性群,在钟晓芹、顾佳、王漫妮等角色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三十而已
而已”两字的洒脱态度虽突破“三十而立”这个紧箍咒,但剧里却时时刻刻不在强调这个年龄节点:
顾佳处在令人艳羡的金字塔上层,与老公许幻山经营一家创业公司。王漫妮是奢侈品金牌销售,同时与香港“精英男”谈着一场纠葛的恋爱。钟晓芹则是标准化的大多数,嫁给事业单位铁饭碗的老公,自己保有一份普通工作。
看似平静的生活面具之下,却遭遇了出轨、被小三、离婚等生活巨变。
这反而更加暴露了大家对这个节点的在意与焦虑!
人生阶段的重要节点
在剧中及现实生活中,对于到了特定的年龄该做什么事或是完成什么任务以及承担怎样的责任和观念,存在于每个人的观念。
当“三十而立”渐渐脱离原始的语境并开始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而出现新的内涵与意义。
孔子说“三十而立”时,他一方面是在晚年回顾总结自己的人生经历与经验,另一方面也在某中程度上被认为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而正是这种普遍性,逐渐成为后人生活的一个主要参考标准!
在这基础上,三十这个年龄节点随之发展成更为详细的人生阶段或者成为理应完成的成就、事业地图。譬如经常听到的“到结婚的年纪”、“你看同龄人的孩子都会打酱油了”……被规划的、设限好的生活轨迹,大多数人生都是可预见的。
男女皆如此。诸如“成家立业”这类观念与现实想结合时,传统只属于男性的“特权”也开始落在女性的肩上。而当这种观念与年龄问题重合时,双重压力油然而生!
事业
伴随着现代社会的自由、平等,曾经的“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完全打破,“男主外女主内”的生活观点也逐渐推翻,甚至出现“奶爸”、“家庭煮夫”等网络词语,那些曾经只属于男性的领域与权力也开始逐渐为女性开放……
可尽管如此,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以及性别歧视在各方面都潜移默化的发展着:
剧中对于王漫妮和钟晓芹的工作中,反复提及的年龄是成为他们事业晋升和发展的一个绊脚石、对顾佳希望挽回万总这个大客户时,后者看中的是姿色,并非工作专业……
生活
人们对于女性的评价,往往总是习惯于从生活或工作出发。就像对于没有结婚的王漫妮,她母亲用“剩女”一词反复催她结婚、对于结婚做全职主妇的顾佳是否为独立女性的探讨、对于在顾佳的太太圈,年龄钳制着太太们不得不随时提防着丈夫在外面找年轻女孩而被抛弃的危机……
钟晓芹对陈屿说“我以为女孩子只要嫁了人,就过上了正常的日子……我觉得我达标了”
什么是“正常的日子”?什么是“达标了”?标准又是什么?
从剧中或许我们可以捕捉到,她对顾佳幸福婚姻的羡慕程度,所谓的标准应该就是——幸福与甜蜜,而这些正是她和陈屿所缺少的。
如果用托尔斯泰在其《安娜·卡列尼娜》中的经典名言来描述《三十而已》中三位女性的生活,那或许就是“幸福的生活都是相似的,不幸的生活各有各的不幸”。
尽管如此,三十而已
30岁,我们可以一边怀念20岁的肆意洒脱,一边畏惧40岁的无所作为。一边将就着现状,一边担心未来;一边挥霍健康,一边敬畏生命;时而迷茫彷徨,时而内心强大充满力量。仿佛一切都已成定数,却还有无限可能……
成年人的世界,本就不易。没有那么多的人能读懂你姿态,理解你的付出,酸甜苦辣,冷暖自知,皆是生活气息!诸如乘风破浪的姐姐,年龄只是个数字,不能成为阻止我们奔跑的逆风向。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毕竟才三十而已!
时不我待,只争朝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