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别离》大结局了,2016下半年的现实主义题材剧,没有细看过这剧,大概了解一些剧情。三个孩子,三对夫妻,三个家为了不同的目的都想要送孩子出国而引发的一系列让人啼笑皆非的故事。都是实力派演员,演技自然不用说,几位小演员也是表现的可圈可点,贴近生活能引起广大观众的共鸣。
关于出国留学,我和某人也就这个严肃的问题进行过深入的讨论。如果孩子将来自己愿意,同时也能依靠自己的能力申请到国外比较优秀的学校,我们是不反对她出国的。通过中介花钱就能去的野鸡学校还是免谈了。接触和学习西方的文化和思维方法,只有东西方文化发生碰撞,才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我们的分歧在于,某人希望高中毕业就出去,避开应试教育的锋芒,少磨掉一些个性的棱角。我说你是在教她逃避困难吗?我认为孩子应该接受完正统的国内教育再出国,至少国内读完本科,即使应试教育有再多的不好,但这是中国国情,而且在现阶段,想找出比高考更公平的、更适合全国推广的方式几乎可以说是不可能的。大学阶段,一个刚刚成人的孩子,才刚开始接触学习以外的生活,还是应该多了解中国的生存法则,而且我也希望她将来回国发展的。有一点我们的认识是相同的,不要求逢考争第一,允许发展任何不违法的特长,允许偏科,但这一科一定要偏到非常牛逼,偏到靠这一科就能让大学破格录取,而不是以一科的优秀掩盖你其他科不行的事实,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还是综合发展一下,至少考个像样的学校以后再专注偏一科。
现在想培养好一个孩子真是太不容易了。我见过不少家庭举家搬迁租房子陪读的,全家所有的花销都在孩子一人身上,托关系进好学校,上最好的补习班,可往往孩子的成绩配不上家长的付出。家长觉得寒心,孩子觉得委屈,这当中的问题又有谁说的清楚。昔孟母,择邻处。现在可不仅仅是搬个家就能往好学了。教育本就是一件复杂的事情,往往没等家长想明白孩子就长大了,时光的不可逆也造就了很多教育的悲剧。
有很多人在鼓吹什么读书无用论,大学毕业不如隔壁初中毕业搬砖的,等你毕业挣三四千的时候,人家已经是包工头了,我想说拿这种极端的个例进行比较是没有多少参考意义的;还有什么拼爹拼妈拼颜值,甚至是拼干爹的理论,为什么就不拼自己,因为拼自己太难了,如果你爹不是王健林,你爸不是李刚,还是靠自己更实用一些。读书本就是一件即枯燥又孤独的事情,在古代人们用颜如玉、黄金屋来吸引大批的学生投入到“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科举考试制度中,那个年代读书的人并不多,所以稍微有些文化的人就会被人尊敬,获得极高的社会地位。现如今,全民读书,大学生随便抓的年代,基础教育人人都有,所以,你现在读的书并不能体现出你的优势来。但读书依然是很重要的,你觉得读书没有改变你的命运,那是因为你读的书还不够多,你读的书还不够细,不够认真,没有量的积累怎么能引起质的变化。只有跨过那个零界点,你才能体会到书中的乐趣。
“它就考这些没用的东西。”真的是说到好多人的心坎里了。有没有用应该是因人而异的,太高深的数学知识化学知识等等对普通人来说确实没什么用,学校安排的课程大多也都是基础课程,这些还是有用的。要不然连个钙铁锌都搞不清楚,不是更容易被那些保健品上听起来很高端的词汇忽悠。学习数理化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人的一种思维习惯和思维方式。人人都不学的话,怎么会发现有的人是数学天才呢?学物理、统计、计算机等等专业都需要用到很多的数学知识啊。不能因为你不用就否定掉一个学科存在的必要性。国家设计这些学科不仅要普及基础知识,还要从中选拔人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