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友打电话说身体不舒服,要我陪她一起去医院,问她怎么,她说最近一直觉得不太好,特别劳累,头也是晕晕的,注意力始终没有办法集中,反应速度也下降了,记忆力就更不用说了,刚放下的东西,转身之间就想不起放在了,工作上总是频频出错,同事们纷纷劝她去看医生。可是看了医生,并没有什么器质性的问题,朋友怀疑自己是不是得了什么不治之症。
生活中像好友这些症状的人不再少数:
工作中有一点变化,就彻夜辗转难眠,担心自己不被领导信任;
恋人没有及时回复信息,就开始胡思乱想;
遇到需要选择的事情要纠结很长时间,左右为难,无法选择;
明明很伤心,却告诉自己“不能哭,哭是无能的表现”,伪装自己,故作坚强;
自我权益受到侵犯,偏偏要故作大度,压抑内心的真实感受和需要,用逃避和沉默,甚至强颜欢笑来面对外来的侵犯;
这些情形,几乎充斥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而引发这一切不愉快感受的根本原因就是我们不断的进行自我斗争带来的内耗。
焦虑、犹豫、纠结、自责,这些看不见的情绪正在不断的引爆我们内心的战争——这就是内耗。
当我们对自己的表现觉得不满时;当我们因为一次失败而对自己充满怀疑时;当我们刻意回避某种不好的感受时;当我们试图自我辩驳,试图控制周围环境时;当我们想要压抑、否定和漠视某种感受和思想时,我们的内心就会不断的开始内耗式的自我斗争。
长期的内耗会导致注意力、记忆力、判断力和控制力等的无谓消耗,减弱甚至摧毁我们的行为能力。
著名心理学者于德志在他的《反内耗,如何化解我们内心的冲突》一书中,就对如何打破内心冲突,如何缓解、消除内耗给出了相应的处理办法。
如何停止内耗,书中提出了这样三个步骤:
第一步:构建全新的认知
第二步:掌握有效的仪式性技巧
第三步:养成适应性习惯
具体要怎么样才能完成这三步呢?作者分别从7个方面进行讲述
1、停止内耗,掌握人生的权利从未丢失
2、内耗的脑神经机制
3、停止内耗的六把钥匙
4、摆脱思维困境
5、远离感受伤害
6、摆脱人际困境
7、解决现实困难
每个观点中,都由不同的小节组成,每个小节的结尾,都由对应的行为联系,当现实生活中遇到学习、工作、感情等问题,出现焦虑、犹豫、纠结、自责等情况是,可以尝试使用书中的相应的方法改变。
大多数情况下,使你感到痛苦的往往都是来自自己的内心和情绪,而不是他人和事实。
要想改变那些令我们感到痛苦的情绪,首先要改变我们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我们惯用的思维方式。
于德志老师在《反内耗,如何化解我们内心的冲突》一书中列举诸多生活中常见的,具有代表性的鲜活案例,并用简单、直接、有效的方法帮助来访者摆脱痛苦,值得借鉴学习。
人的一生时间有限,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家庭,更无法预测到生活中的各种挑战,但是我们可以选择以怎样的姿态去面对这些。
停止内耗,掌握好与人交往的技巧,选择好我们的思维以及处理模式,让我们重新掌握生活的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