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英雄 鲧

鲧一般认为是禹的父亲。也是一位了不起的治水英雄,关于他的文字也是很多的。在《山海经》《尚书》《楚辞天问》《史记》《左传》《韩非子》等等,都有记载。

我们综合来看,鲧却是一个悲剧式英雄。

治水非鲧莫属。

在挑选治水之人的时候,尧帝其实是不想交给鲧的,但是在当时有两个重要原因决定治水非鲧别无他人。

第一个就是鲧是治水能手。司马迁《史记·夏本记》云:“等之未有贤于鲧者,愿帝试之。这就是说鲧是有才能的人,在当时治理滔天洪水是最重要的事,选一个有本事治水的人就相当于现在找一个能力挽狂澜的人。鲧凭借自己的能力当之无愧。

第二个就是鲧是有群众基础的。尧帝说:“嗟,四岳,汤汤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有能使治者?”

“皆曰鲧可。”一个“皆”字足以证明,鲧在当时的群众基础是强大的,相当于现在的全票当选。

在禅让制时代,群众基础和才能应该是两个极为的重要原因,那么,尧帝为什么没有禅让帝伟为鲧呢?为什么禅让给了舜帝了呢?

第一个原因恐怕就是“治水失败”。我们知道后来的禹治水采用的主要方法是堵和疏相结合的办法。鲧禹治水时期就是黄河频繁改道时期。鲧采取的办法主要就是堵,他在华北平原上筑堤设防,拦截河水,逼着浩浩洪水朝老河道前进。可是洪水不随人愿,一次次冲决鲧所建立的堤防,在河北平原横冲直撞,当地的居民一次次蒙受灭顶之灾。一时怨声载道,部落之间的矛盾空前激化,部落联盟的稳定性受到严重威胁。

为了安抚人民,为了巩固统治,自然就只能杀了鲧了。“尧令祝融杀鲧于羽山”。

第二个原因该是“性格决定命运了”。《左传》有记:“颛顼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训,不知话言,告之则顽,舍之则,傲狠明德,以乱天常,天下之民谓之杌”,这里的“杌”,古今注者都说是鲧。

鲧这人按照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有点拗。不管是行为做事,还是说话,都是一吐为快,再加上自己确实有点本事,这样以来就容易不把领导人放在眼里。当时的尧帝其实已经有了很强的权力独尊的意识,这样以来,尧帝不能容忍鲧也是人之常情。

从开始选定治水之人,尧帝就不太同意鲧,到后来,二人闹翻,鲧出走南方,尧帝怎么召见,鲧就是不回去,这样二人的仇恨就自然加深了。

鲧的这一不为权不为上的性格,单纯的从办事的角度来看,有时候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例如,他用青铜制作钉子之类的东西,这在现在看来就是时代的进步,但是在那个把青铜器物当成神物,礼器来看的时代,这样做却是大逆不道的。

当后来,鲧知道即将禅让帝位的时候,赶紧回来跟尧帝理论,也只能"殛于羽山"了。所以,成大事的人,其实不仅仅需要能力,还需要过硬的情商。我们知道后来的大禹,他在治水的时候,有“三过家门不入”的美谈。其实他不是不入而是“不敢入”。这就是在给自己积累政治资本。

第三个原因应该是世袭制开始萌芽了吧。尧帝禅让帝位为舜帝,这是现在一般的说法,但是在一些文献中也有不同的说法。例如《韩非子·说疑》记载:“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

可见,这个时候的禅让制已经濒临坍塌,世袭制呼之即出。

同时,还有一个说法就是尧帝早就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我了舜帝,而且尧帝的儿子不大志,不成器,属于不学无术之类。后来的禹即为之后,对自己儿子启的教育是很用心的,不仅让启参与治水,还注重他的知识教育。为启接帝位打下基础。

虽然,这些都有点传说的成分,而且文献记载也比较乱,但是,古人的行为,古代的很多事还是能给后人以积极的启发和思考。这大概就是读古人知今事吧。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