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每天上班都要路过一个菜市场,菜市场的一对小夫妻很熟悉,每次买菜我没有看过第二家,他俩是我的不二选择。菜品繁多,新鲜可人。而且我很懒,不爱挑来拣去,所以每次我只用说我要哪种菜,他俩就不亦乐乎地挑好装妥。好多次甚至还要把一些绿叶菜过度地摘掉貌似枯萎的叶子。总之,我一直认为他俩提供的是三好服务:态度好、蔬菜好、服务好。时间久了,有时买菜就会闲聊两句,得知两人来自附近的县城,带两个孩子在这里上学,并通过起早贪黑地卖菜在菜市场附近买了房子,安了家。目的是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不再过他们这样的日子。对于他们有这样的观念,我心生敬佩。看着他们笑眯眯地招待顾客,好感加分。他们那么勤劳踏实,相信未来一定会更好的。
然而有一天,当我路过时,却看到他们俩正在和一个买菜的吵骂,离得很远,我看到男主人手里拿着一尺多长的刀闪着寒光。待我走近,女主人说:“大姐,你给评评理,她要买冬瓜,要三块钱,谁能切那么准确,我切的时候,多切了一块钱的,她非让我把多的切下来,如果我切下来,这一块钱的冬瓜怎么卖,如果不切,她就不要了,这不是威胁人吗?”鉴于此,男主人用长刀直逼买菜的女人:“你买也得买,不买也得买!“也许是买菜的被吓着了,也许是觉得自己买菜的条件过于苛刻而理亏,在付了四块钱后拎走了切好的冬瓜。人群散去,我什么也没说,笑笑走了。
人与人之间,大气是相互的,而且真诚和信任也是如此,而且这个世界不是非黑即白,更多的是灰色地带。你看到的和别人看到的不一样,感受的也就不同,试图用自己的三观去影响别人,实属徒劳。三观需要包容,更需要磨去嶙峋的棱角。因为人不应该只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的,更要尝试相信眼睛看不到的心的深处。那个买冬瓜的女人是断然也不会再来这里买菜了,因为她认为卖菜的蛮横粗粒不讲理,而我,更不会去给买冬瓜的女人讲解男主人和女主人如何的礼貌待人,即使我讲了,她也不相信。我相信我感受到的。所以,第二天,我仍然会在他俩这里买菜,丝毫不受影响。
与多年的老友闲聊,她向我讲述了她的从小一起长大的表哥的事情。一直以来,她的表哥以正气凛然,钱多心善勤奋能干示人,叱咤商场。想不到的是,忽一日表哥在家宴上倾诉自己这些年一路走来挣钱不易,勾心斗角的套路,对自己内心和亲人的背叛,每天的痛苦和煎熬。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愧疚之感与日俱增,足以夜不能寐,茶饭不思,让一个人崩溃。绝望之时甚至以结束生命来了结。老友说,在大家的眼里,他虽不是完人,也算是成功人士。在所有的亲戚当中熠熠闪光。没想到的是在光鲜亮丽的背后竟是如此。但她并没有对他妄加评判,而是选择了尊重和释然。
因为,他也需要一个出口,寻觅到一丝裂缝里的阳光。论心论迹都无完人。能够有悔憾修改之意,才有救赎的可能性。糟糕的是一些人连怀疑自己的能力都没有,他至少对自己有过反省。都说穷生奸诈、富养贤德,万事无绝对,有时富可能会派生更深的奸诈,但能够及时观察,觉知,检查自己的情绪和心,你能说他是大恶之人吗?毕竟那些带着金链子,纹身的彪形大汉也会给老人让座位,而那些西装革履的儒雅绅士也极尽龌蹉之事,真小人,伪君子谁最可爱?并无标准答案。若想自我救赎,那就先让心清爽和温厚起来。就像在一本书里看到的:每一个圣人都可能有不可告人的过去,每一个罪人也可能有洁白无暇的未来。
周末,和一位通透豁达的妹妹一起带孩子去游乐场。孩子们在游乐场里可劲地疯,我和她站在旁边一边看,一边聊。她是能死磕会柔情的写手,随便一出手都会爆。她理性,智慧,稳重,跟她相处很舒服,如沐春风。当我把我的感觉告诉她的候,她说她也曾焦虑不安过,独自一人来到陌生的城市,进入体制,无背景,更无靠山。靠着自己的努力成家,生子,买房,写字。一切稳定下来之后发现自己的情绪也在不知不觉之中变得平和稳定了。再也不像之前那样,动辄吵闹,发脾气。如今想来,感觉那时的自己是如此的陌生。继而谈到了她的同学,每次见面都会给人一种紧张感,如同拉紧的弓,稍不留心就会绷断。这种感觉会影响到周围的人,不自觉的跟她一起紧张,让人很不适。经过分析,认定这个同学如同当年的她,孩子和爱人在老家,一个人在这个城市工作,无暇顾及家庭。难免会焦虑不安,孤独抱怨。想想也无可厚非。
因为稳定的情绪,平和的心态,从容的背影,来自于对自己的生活,工作财务……的满足度和可控度。如果这些在你的掌控范围内,那么每天必会气定神闲,波澜不惊,如果这一切杂乱无章鸡飞狗跳,且无力改变,或者试图改变而一无所获,那么会焦虑不安戾气暴躁也不足为奇。但凡凡人,可能都会如此。除非你的内心如磐石般坚定抑或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无所谓。毕竟,谁会对自己幸福安稳的日子有仇?而将岁月静好搅成一地鸡毛?
我们走在修行的路上,耳闻目睹到的也并非真实,随意揣测更是无从谈起。唯有修心,传递质朴,动用谦让,让自己,让别人变得更好一些,让生命开花。叫醒心灵深处的慈悲和智慧,看好景,见好人,听从内心,无问西东,祈愿世界清凉众生平等。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