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年,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失败后,为砥砺国人,尤其是少年,不要悲观失望,而要奋发图强,写下了不朽名篇《少年中国说》。其中写道: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1916年,面对千疮百孔的民国,陈独秀将《青年杂志》更名为《新青年》自传写发刊词,影响了一个时代的年轻人。
他们热切的希望出现少年中国。而我们正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国之少年。我们肩负沉甸甸的嘱托,我们憧憬美好的未来。
2020年,百年后的今天,疫情席卷全球。在过去四个多月的时间里,涌现出许许多多少年的身影。在被称作“孩子”的年纪,用坚强与担当,展示了“成长”的模样。
今年二月,绍兴市中心医院隔离病房的一位三岁小患者治愈出院,向护士阿姨鞠躬致敬,护士也顺势对其回礼鞠躬。而这一幕凑巧的,被旁边拿着摄像机的记者拍了下来。巧合的是,上世纪初,时任杭州广济医院院长梅藤更先生查房时,面对小患者的鞠躬致谢顺势回礼的一幕,也曾被摄影师抓拍了下来。
这一跨时代的致敬,让很多人心头一暖。时代更迭,仁心不变。同样不变的,还有孩子的那颗赤诚的感恩之心。
在网课学习期间,湖北五峰的一张狭窄的案板下,一台旧款电脑前,一年级学生科恩雅就这样蜷缩着,认真的上着网课。而父母在集贸市场上工作,复产复工,让她不得不把上课地点搬到了店里。案板上是生活,案板下是希望。心酸却乐观,昏暗却明亮。“案板女孩”努力学习的身影,深深地烙印在每一个人的脑海里。
在疫情期间,00后勇敢向前、担当奉献的身影频繁出现在人们的眼前,稚嫩的脸庞上闪耀着大人般的坚毅,令人肃然起敬。19岁的长安大学工程学院2019级土木类本科生徐卓立跟着爸爸参加雷神山医院施工,用专业所学践行“读书报国”的理想;15岁留学生赵珺延,只身从国外带回,装着1.5万只口罩,的行李箱捐给医院,他说“义不容辞”;18岁余森的主动报名,在口罩厂当临时工,他说“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吧!”
这些和我们差不多大年纪的少年,他们本可以宅在家里享受安逸,可是却选择了无惧无畏,勇于担当。书写着中国少年的崭新篇章,挥洒着青春的热血。
“用知识缝制铠甲,不远的将来,各行各业都将由你们披甲上阵。希望你们不惧艰辛、勇敢前行!”这不仅仅是一封充满温暖的回信,更是终南山爷爷以及各位前辈对中国少年的殷切希望。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
纵使黑暗吞噬了一切,太阳终究还是会重新回来。因为有这群华夏少年郎,他们把自己活成了一道光,为这个世界添光加彩。
在六一儿童节来临之际,致敬作为少年的我们。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