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9
今天,我给你分享了和员工分钱的7条原则:
1、一事不二奖,一事不二罚。
2、鼓励老员工,但是不奖励老员工。
3、奖励要阶梯上升,惩罚要一步到位。
4、有功从下往上奖,有过从上往下罚。有功从外往内奖,有过从内往外罚。
5、减少相向争,增加同向竞。
6、一个指标,不能两个人扛。
7、钱只能分给,努力能够改变结果的人。
这每一条,都是前人踩坑之后,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
10.08
记住:
1)学会系统结构化思维。
2)理解每一个简单问题背后,都有其必然逻辑。
把经历和能力变成故事,用故事来传递你的专业程度。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早晨,到时候就会醒来。
千万不要爱上自己的产品,要爱上用户的需求
“你有什么缺点?”
原则上,你要表现出:自己对一个目标的追求,然后没有得到的那种场景。
把事做对,一路狂奔。
管理的本质是激发善意;教育的本质是点燃与启迪——我仿佛看到了某种相似。
3、以一种无为的方式引导人性中向善的一面,并尽可能地扩大善意的影响力。
4、成为管理者的那一刻,就意味着思维的升维——尽可能地成就他人。遇到烂人与烂事,不在同一个维度,没有共同的频率,两个平行世界永远不会相交。
“世界上总会有措不及防的再见和毫不留恋的散场;当然也会有突如其来的相遇和始终未及的喜欢”.
10.07
不管世界怎么变,销售的基本逻辑不会变。
销售 = 流量 x 转化率 x 客单价 x 复购率
潜在客户通过某种渠道进入你的销售漏斗,进了你的店、访问了你的网站、在微信里向客服咨询,就是“流量”。
这个潜在客户可能会下单,也可能不会。有多少潜在客户,最后成交,就是“转化率”。
下了单,会买多少东西?买完衬衫,有没有配一条领带?买了领带,有没有配一个袖口?每一个客户,每一笔订单,消费的价格,就是“客单价”。
完成交易,是只在你这里买一次,还是一个星期、一个月、一个季度之后再来买?重复购买的比率,就是“复购率”。
不论传统,还是现代,不管线上,还是线下,销售本质上就是这四个东西,只是叫法不一样。
我们思考问题时,都能抽象成这四个要素。
这样,能看得更清楚,想得更明白。
每一个百毒不侵的背后都是遍体鳞伤
10.06
如何抓住消费者,更好销售我们的产品?
规则变了。玩法变了。变恐慌了。
其实,大可不必。
不管世界怎么变,商业的底层逻辑永远不变。
我讲了一个案例,进行了拆解,也有一些建议,你可以参考。
1)销售 = 流量 x 转化率 x 客单价 x 复购率
2)你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
3)不擅长的事情,准备怎么做?让谁做?
想清楚,看明白,就会少一些焦虑,多一点笃定
10.07
提出问题,尤其是提出一个好问题,是很稀缺的能力。
比如:为什么苹果会砸在头上?在光速前进的火车里奔跑,会不会超过光速?
这你已经知道。
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因为提出好问题的能力实在是太稀缺,
到处都是偏离靶心的问题,所以回答问题的能力,就更稀缺。
提问若无法直击靶心,回答就必须一针见血。
而一针见血的核心,就是听见“问题前面的问题”。
我举个例子。
有一次,一位同学问我:润总,我如何才能像华为一样成功?
我说,我对华为的了解很浅薄。但据我所知,华为的成功,是和以下几点分不开的:
1)只占公司1%股份的任正非,用梦想和利益团结了一大批员工;
2)然后共同选择了一条长长的、厚厚的、湿湿的雪道;
3)开始艰难地推动雪球,并坚持把每年收入的10%投入研发,滚大雪球;
4)他们就这样艰苦地推动了32年,以奋斗者为本,以用户为中心;
5)然后上天决定,在上百个关键时刻,都撒上了一些运气;
6)最终,这个团队走到了今天。
这位同学一听,皱起眉头。
非要推动32年吗?这个时代,有更有效的办法吧?小米不是创业9年,就成为了世界500强吗?
我说,我对小米也了解一点。据我所知,小米的创业,其实不止9年。
1)1992到2007年,雷军做金山软件,积累了16年的软件经验;
2)2007到2010年,雷军做天使投资,积累了3年的资本经验;
3)2010到2019年,雷军做小米科技。虽然只有9年,但他每天睡4-5小时,被称为劳模;
4)小米的成功,你看上去是9年的薄发,但却是即便勤奋如雷军,也必须经历的30多年的厚积。
他说:可是,那马云呢 …… 马云就说自己不勤奋,但是马云不是更成功吗?勤奋,不如选择重要吧……
听到这里,我们有必要停下来,重新审视他最开始的问题。
他的问题真的是“润总,我如何才能像华为一样成功”吗?
他这个“问题前面的问题”,是什么?
华为成功的路径他嫌长,小米成功的路径他嫌累。
他想要的不是成功的“路径”,而是成功的“结果”。
他这个“问题前面的问题”是:润总,我如何不劳而获?
找到了“问题前面的问题”,你可以如何一针见血地回答呢?
你可以说:我不知道。
10.05
1、永远只做捡果子的生意。
永远只做捡果子的生意
在我看来,做生意有三种逻辑,一种叫做“捡果子”,一种叫做“打果子”,另一种叫做“抢果子”。
什么意思?
你种一颗果树,需要不断给它浇水施肥,当它越长越茁壮,到了丰收的季节,就会结出一树的果子。
等到果子成熟,它们会从树上掉下来,你就可以去捡果子吃了。
果子就是你提供价值所得到的回报。
2、我们的字典里没有“变现”和“收割”。
3、舍满取半。
10.04
不够强大是我的错。我的内心独白是:请原谅我无法服务你,因为我要用这个时间,继续拼命提升我自己。
10.03
本书中写作的重点是写出心里此时此刻的感受,要细致的表达出来。
比如,当你很焦虑的时候你就在本子上写“我很焦虑”。
然后你可能很无辜的看着我说,我不知道还写什么。
好的,就把“我不知道还写什么”这句话写出来!
就是要把你所有的情绪,你头脑里所有的想法,无论想法是什么,可笑的幼稚的神经的事无巨细的都写出来。你的手就是大脑的打印机。
甚至是一切感官刺激,比如隔壁的小孩子哭了,哭声怎样?音量怎样?哭了多久?有没有大人哄它……尽可能的细致。
注意:你不是要写散文,也不是要写小说,你是为了梳理自己的情绪,不用升华到什么高度,不用华丽的辞藻修饰。只需要直白的描写你当时所有的感受。
当你写出来的时候你会发现你的心没有那么乱了。这是一个心理学规律:当你陷入到一种状态,而且能抽身出来观察自己这种状态的时候,这种状态就会消失。
这种特殊写作的四条规则:
写的时候不要停下来,无论写多久,保持一直写下去。
允许自己写的特别烂。你一旦对这种写作抱着一种要求,就会产生焦虑情绪,跟写作的初衷背道而驰。
写的时候内容要具体,能写苹果不要写水果,如果遇到自己不认识的东西,比如窗外有棵树但是我不知道它是什么树,也不要停笔,不要责备自己不知道树的名字,告诉自己,你以后可以查出来它是XX树,按下心来,继续写。
不要控制自己,放松自己,敞开自己。
这种写作方法可以让你沉浸到一个平静的世界,不再焦虑,对治疗写作恐惧症也有很好的疗效。
10.02
吴伯凡老师说过,提升认知能力,最重要的其实不是掌握多少可靠的方法,而是对“隐性玩家”的存在要有一份敬畏之心。正如披头士乐队的那句经典歌词:“一定发生了什么事情,到底是什么事儿还说不清。”我们认知成长的过程,不是世界越来越清晰的过程,而是越来越感知到怎么事情有点不对头,我暂时还说不清的过程。
10.01
保护好自己的家人可能是最优先的一件事 ,远方不仅有诗,还有过得不得意的人,还有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