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遭受的创伤,对他一生的影响之大,直到现在,我也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词来形容。我就说说自己经历,或许看到这篇文章的人,有人可以给我一个答案。
小学三年级时,在一次自习课上,数学老师用鄙视的表情看着我对别人说:“××不聪明。”
在此之前,我从来没觉得自己不聪明,学习在班里是前几名,每学期班里选拔5名成绩靠前的学生参加镇上的考试比赛都有我。
自从这次得到了数学老师的“否定”,那个开朗的阳光少年,父母亲戚邻居眼里的好孩子,开始变得沉默寡言、自卑起来,导致我这一生都在自我否定中度过,做什么事都没有自信。数学老师当年评价我的那一幕,如今时隔30年,每次想起来都像刚刚发生在眼前,清晰可见。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参加过丧礼的人都知道,丧礼中有瞻仰遗容环节,如果你敢看的话,逝者的那张定格的脸会一辈子刻在你的脑海里,忘也忘不掉。
心理遭受这次创伤后,形成了我以后讨好型的人格,一直未能从“不被接纳和忽视”中走出来的我,养成了“满足他人需求”换取认同和安全感的习惯。
讨好别人,或者不敢得罪别人,成了我一生的驱动器,不断的拿这个奖励自己,永远在迎合别人的期待和要求,努力做到“让别人舒服”。
我像一个负债累累的人,讨好成了我偿还别人的债券,成了我立足社会的通行证,因为在讨好和迎合时,与人的交往或工作变得容易起来。
我几十年来都在讨好着父母、老师、同伴、老板,这种已经根深蒂固的脑回路慢慢演变成了各种情绪债务,压得我喘不过气来。
我没有了自己判断对错的能力,把判断“对和错”的主权交给了权威人物,我向他们讨取自己的“满足、幸福、平静、安全”,享受着“努力、无私、好人、乖”这一人物形象。在这个运行逻辑里,我必须变得越来越努力、越来越无私,才能持续获得安全感。
任何所谓的理由和标准,都是外在的,我陷在自己的人格运行逻辑里,把这些外在的理由和标准“内化吸收”,成为了现实世界中这一套运行规则里的一份子。
然而,这套运行规则像毒瘾一样侵蚀着我,无论我怎么讨好别人,别人的反馈都喂不饱我,无论我怎么努力,别人也不会达到我想要的认可,于是我更加苦涩,心中“付出-认可”的平衡被打破了。
今天,我反思良久,我该如何打破这个机制?苦思不得其解之时,脑海中闪过朋友很早之前说过的一句话:“为自己而活”。
既然我一直在讨好中获取别人的认同,我为什么不把要从别人那里获得的赞美、认可和爱,直接自己给自己呢?
我从来没有想过,我可以爱自己,什么理由也不需要。
我为什么不能成为自己的主人?我和别人有什么区别吗?别人能给予我的,我不能给予自己吗?
我要为自己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我不再需要别人的认可,也不需要别人在我身上盖章和认证,我独自享受自己的成绩,不再与他人分享,因为当你开始和别人分享时,那个“他人”就被你创造出来了,“他人”一出现,就破坏掉了个体的完整性,那个只属于你的时刻。你会希望他来回应你,陷入到想要“获得他人认同”的循环里。
当你从个人的圈子里“删掉他人”后,你和他人之间不再腻腻歪歪,不再“你追他跑”,你会享受自己的生活,而不再是为了获得他人的认可。
想到这里,我不再渴望和别人紧密捆绑,不再让别人参与自己的生活,明确自己的“心理领地”,使之回到自然状态,让自己保持独立喝舒适。对他人的依赖小了,关系中的张力就会减小。
这样,才掌控自己的情绪,而不让别人的情绪投射进来。
给自己一个承诺,设定好与自己有关的健康、休息、娱乐的约定,避免自己过度工作或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工作狂适可而止,拖延症无情执行。
当我从自己这里获得了足够的价值感和信任感,我将不再讨好任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