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没事。
每次在外人面前,我都无欲无求,表现得像一个别人随身携带的小行李。
所以,每次跟别人吃饭,我都是:不用管我,我吃什么都行,就添双筷子的事。
每次,不管遇到什么问题,我都是没事,毫无需求。
可是,真的是这样吗?
如果真的是这样,为什么聚餐时我觉得挺不错的餐厅,在后来我会独自去大快朵颐?
如果真的会这样,我怎么会疯狂购物?好吧,我感觉我这几天太忙了,所以,昨晚上我又给自己买了8件衣服,我这三四天的消费又破千了。
如果真的是这样,为什么对待一些东西,我会如此固执?
所有没有被满足的需求,都会产生固着。固着就会有强大的力量,把我们拉回去,拉回去的目的,是需求渴望被看到、被满足。
那么,这些需求为什么现在才出现?没出现的时候,他们需求去哪儿了?为什么这些需求没有在它自然出现的时候得以自然流动、浮现、被看到、被满足?
那是因为,发自于我们自身的需求,常常是被阉割的。
这是一种非常多见的现象,近乎一种惯性。
当忙碌的父母,面对一直哭闹不休的孩子,他们可能会非常烦躁地呵斥孩子别哭了,当这个动作不是一次,也不是十次,而是数十次的时候,孩子以“哭”的形式在表达的需求,就被“压”下去了。
那么多“懂事”的孩子是怎么来的?孩子天生,带着自己的种种需求,是不可能天然“懂事”的。既然,“懂事”是来自于父母的评价,背后其实就是:父母把所有不如自己所愿的东西砍掉,只让孩子按照父母意愿来“言行举止”。我们知道,讨好一个人有多难,所以,当一个孩子“懂事”的时候,他在经历一个多么艰难的过程。他很可能在自断臂膀,只为长成父母想要的样子。
当“懂事”已经成为一种下意识的动作,“迎合”几乎就是一种身体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