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一些日子,嘴巴仿佛自带导航,一门心思就朝着街边小吃的方向奔。热气腾腾的章鱼小丸子,裹着照烧酱和木鱼花,在铁板上滋滋作响;酸辣清爽的柠檬无骨鸡爪,咬下去弹牙又开胃,光是想想就忍不住咽口水——这些,都是我心头挥之不去的念想。
可惜,这般快乐,我大多得独自享受。我家的家长,是断然不会陪我吃这些的。说来也趣,他明明只比我大几岁,有时却感觉我们之间横亘着好几个代沟。在他眼里,这些让人眼花缭乱的小吃,都逃不过“预制菜”的标签。“你看着是现拌现做,其实酱料和原料都是批量生产的,卫生和新鲜度哪比得上家里做的?”他总是一本正经,搬出他那套“居家安全饮食论”,说得头头是道。
我明白,他的话不无道理。理智上,我知道家里的饭菜干净、温暖,充满了关怀的味道。可情感上,总有那么一些时刻,理智败下阵来——就是突然很想念路边摊那股放肆的、带着烟火气的香味,就是想纵容一下味蕾,享受那瞬间的满足。那不是饥饿,是心痒,是一种情绪上的渴求,再健康的家常菜也无法替代。
所以偶尔,我会“偷偷”地满足自己。买上一小盒,站在喧闹的街角,仿佛一口咬下的不只是食物,还是一份小小的自由和快乐。然后笑着告诉自己:嗯,就该这样,偶尔宠爱一下那颗蠢蠢欲馋的心。
你想象一下这样的画面:每到一个城市,每一条飘着香气的小吃街口,烤串滋滋作响,糖油粑粑甜香扑鼻,麻辣烫的红油翻滚着热气——而我们,却只能默默走开,最终回到酒店房间里,默默地煮上一碗清汤鸡蛋面。
你再想象一下,在小吃街找矿泉水的情景......
这简直像一种带着香味的“酷刑”。明明舌尖渴望着地道的热闹,肠胃却只能接受最稳妥的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