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儒家文化的不能显著可以看出其作为法的约束力在下降,从父子关系到夫妻关系及年轻人的婚姻,已经没有刚性约束力了,标致着儒家思想从一切法统的铁的法则退为文化的影响力。
要从头说起。
汉武帝时代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大发展进入快车道,根本在于其本身确实也基本具备学术基础,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掺杂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兼容”与“发展”特性。
作为一种与时俱进的新思想,更适合为皇权所需要,因为其核心的天地君亲师之间的君臣父子夫妻、宗法、族权等等得到约束并秩序化,并成为社会道德的核心内容。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这个强大的约束力是行政、科技能力低下的古代皇家极其需要的。
所以,双向奔赴。
儒家文化不仅仅是现在研究文化讲文化有一定的约束性,他当时的约束性实际上在皇权、父权、夫权的社会伦理体系中是刚性的。
对于此后的家天下封建王朝而言,儒家文化和当时的法律体系不过互为表里。所以,天地君亲师的约束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规矩,而是天罗地网,要独立人格无处不在?那是做梦。
独尊儒术以后,官吏主要出自儒生,儒家逐步发展,人才和思想体系互相成就,成为此后二千年间统治人民的正统思想。
现在是什么?儒家文化只是中华文明一个核心背景而已,可能还可以说什么深刻地影响着现在,还有千丝万缕的印迹,但实际上,本质上的区别是,不再具备刚性的(社会道德和法律上)的约束了。
社会转型到现在经济高速发展,家族的制约几乎失去刚性力量,所以,很多年轻人可以独立自己的婚姻观念。导致他们在经验不足能力不足经济不足的时候考虑复杂的未来,肯定退缩、畏缩、拖延,甚至企图躺平的多。
过去都是父母定,所谓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而之所以有媒妁之言,大概就是有职业水准的媒婆,总能合适的掂量双方家庭、两位主角的斤两,最后由双方父母决策这项平衡木项目的的合理性。一旦立项,费用下拨,启动,直至开业大典,自己只要出个人就可以了。
但现在不是,讲婚姻自由了,人格平等,公民权利,所以独立意识是好事是进步也不完全是好事,现在年轻人高不成低不就的单着的情况,基本上都是父母束手无策的情形。不管是出于经济还是性格,父母失控了。这样的情形下,年轻人既茫然又要自主,还要不切实际的幻想完美浪漫恩柔体贴的爱情、丰裕富足的物质生活、没有负担,有雄厚基础的的婚姻对象,有单项非常突出的可以降维实现,其他大多数,大概率只能得过且过地拖延。

其实大多数人的生活或者婚姻,在物质条件的比拼,是相貌、知识见识阅历、才能职位学位、家庭等综合积分比赛,虽然,所选项目因人略异,评分标准也未必完全公平,不同的体系有点差异,但以宏观看完全可以忽略。
所以,大多数的婚姻其实不只是儒家文化约束下的帝国单元,它还是一种生活的考试,不是“东风方欲晓,莫道君行早”,就是“西风压到东风“;不是河东狮吼,就是“一支梨花压海棠”。在生活长河里,顿时滔滔。很多杂志和自媒体的观察和调查也发现,婚内单身和干婚的存在。这是一种各自的放弃,还有更多的貌合神离和假意恩爱,还有更多的是一方妥协一方侵略性得逞的绥靖景象,于是枷锁下怨气重重或者屡有反抗而终被消灭是常态,很多人的潇潇洒洒也是常态,看着是两极分化,实际不过是一种结果,考试考砸了。
儒家文化刚性制约下的婚姻是铁腕统治,没有个人意志耀武扬威的余地,要有,也要闪转腾挪,别有洞天,这个要形象说明的话,去看娘娘她们演的戏吧。
明白这些,大概可以说,自己给自己老老实实打多少分,就会得到多少分的生活,去找多少分的人,不要不切实际的做灰姑娘的幻想,你非要说,我丑、穷,难道不能有梦想吗?可以啊,那等不到就不要埋怨命运的不公。
老老实实地提高自己的积分是一个方面,情感智慧、理家能力的贤名,或是你出人头地,或是你父母给力,除此之外的奢望可以想想,不要当真更不要沉湎,更不要以为是梦可以成真不愿醒来。
说来无趣,这确实是一个斤斤计较的俗世,市井气息浓厚,有什么办法呢?食色性也,要吃饭要吃好,那要多好的呢?好色好好色好妙色好多绝妙色。那么多待价而沽的人,却每个人都希望来个清新不讲价的人、还是只为你而来,可能么?何德何能?
双标总在很多时候在自己身上的时候,自然而然的不觉得突兀,但一旦明白,在这个多元,多维的世界里,不管是比赛,还是考试,都不是容易的事。积分优胜者固然不容易,零分或者低分选手更不堪。所以,不用感叹世分日下,离婚率不婚率上升,这是儒家文化失落的必然,是现代社会进步的必然。

求仁得仁而已,人性的欲望一旦打开,还收得拢吗?
这大概是这几年佛和道大兴的原因之一,信徒还有年轻化的趋势。但这还不足以钢牙断论,或许有更多的原因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