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给你几天假期,你会怎么过?
也许你会说:“好不容易有个小长假,我要好好计划,去周围踏青,看看养眼的绿色,吃吃特色美食,享受生活美好。”
也许你会说:“李笑来如此成功,在于他把时间当作朋友,所以我也要向他学习,充分利用这几天为自己充电,把未完成的事做完,该干嘛还干嘛,压根儿不受假期的影响。”
也许你会说:“平时累成狗,我要每天睡到自然醒。”
也许你会说:“……”
也许有许多,可是有一群人,却选择了同样的方式渡过这个假期。于是睡到自然醒成妄想,享受美好生活为空谈,一群人开启了体验寺院生活模式。
朝闻晨钟,暮听法鼓;与师父上殿功课、观堂用斋;听师父开示、习文化传承;练八段锦、体验禅修;学唱佛歌、观精彩节目;受八关斋戒、拜肉身舍利;传心中明灯、种金刚菩提。凡此种种,平时难做其一,如今却全都体验,不得不说真的很圆满。
圆满归圆满,可是也很累,每当早上起不来时,还是得起身上早课;每当站立时间过长,开始腰酸脚痛时,还是得hold住;想到师父们每天如此,不得不佩服他们的决心。就像师父说的:没有点情怀那是不行的。“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最难披”,如果没有大愿,怕是无法舍弃俗世的吧!
而做为营员的自己,报到之后才知道体验营居然还有主题一说,而今年是“传承”。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的脊梁精神。体现在我们眼前的最直观的就是义工师兄们的付出,还有可爱的辅导员们。听说他们大多是以前体验营的学员,现在以义工的身份回来服务,传承这样一种无私与奉献。
时间过的很快,从最开始的累到后来的慢慢适应,再到最后的不舍,心理上有了明显的变化,感受也在体验的过程中有所觉察——原来自己是个挑剔的人。所以我会看到一些诸如衣衫不整,行走未排整齐等小问题,虽然我没指责,但终究是生了些许烦恼。
记得有次买东西的时候,老板曾说过一句话:买东西要将就,不要讲究。可见当时的我可能真的是有点挑,后来类似于“不要太挑了”的话也有听到,却一直不自觉。可是在这里,我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再回首过往,发现自己在对己有关的人事物上均比较挑剔,特别是对人的话,会比较容易看到别人的缺点。
我有一个朋友却完全不同,她觉得每个人都好,只看得到别人的优点,对我说这个人好,那个人也好的次数多了后,我对她说:“我发现你有一个问题,就是你只会看到别人的好”。
呵呵,如此好的一种心态,我怎么会觉得是个问题呢?那究竟是谁的问题呢?当我觉察之后才发现,她夸人,我随喜赞叹就好。而我也应该学一学她,将挑剔的眼光换个角度,用来看别人的优点,不就不烦恼了吗?正如抽到的书签所言:你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就没有烦恼。
这是我抽的,与我有缘,亦与心境有关。我喜欢,也喜欢上面的“观心”二字,提醒自己要观照自己的内心。
师父说:我们的障碍是不能把自己放下。
师父说:我们要走出自我的阴影,体验真实(如谦卑,全盘接纳,观察,倾听)
师父还说:让你痛苦的必让你成长。
师父还说:找到突破自己的秘诀,就是找到来自于自身的障碍。
师父还说:打开格局,用心性上学到的东西用到行动上。
……
感觉自己快成贤二了 囧~~~
听了师父们的开示,我的新感触的是:原来佛学不是那么的高不可攀,其实很接地气,并且许多人不经意间在实践。比如“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用我们能听懂的词来表达,分别对应奉献、自律、勇敢、勤奋、稳重、智慧。有没有觉得瞬间秒懂?有没有觉得自己有在践行?有没有觉得佛学就在生活中?
而且还提到了吸引力法则、正面沟通等理念,这又有了当代文明的影子,真的是有眼前一亮之感。
更解了自己的疑惑,曾就想佛教是无神的宗教,那人们为何还要到寺庙中拜佛,祈求佛的保佑呢?这似乎是矛盾的。听过之后才知,拜佛拜的是佛的精神,是要善用佛的精神去应对世间一切繁杂,在遇到坎坷磨难,及各种选择时,懂得依靠自己内在力量去应对。
特别是观《玄奘之路》时,偶有鼻酸眼润之感,佩服玄奘法师“宁可向西而死,绝不东归而生”的精神。在听师父开示后,最有感触的一句话是:人才都是自我锤炼出来的。正如玄奘法师一样,如果他未经历年幼丧亲,便不会去寺庙;如果不是年少聪颖,便不会破格受戒;如果不是心生疑惑,便不会向往那烂陀;如果不是心发大愿,便不会有勇气过莫贺延碛……一路上的坚持与坚韧,都是对自己的锤炼,是与内心的对话,更是对佛陀精神的继承。
闭营式时,听到师父说“回去之后再也没有人早上四点过叫你们起床,再也没有辅导员的陪伴”,不禁鼻子一酸。其实几天时间很短,却得到了寺院师父的慈悲开示,享受了200多名义工师兄的付出,2位辅导员的全程陪伴,21位组员的团队,7位室友的回忆,以及300位营员的共同学习。
一段难忘的经历,一场不后悔的体验,一个不参加会后悔的活动。这里有知识,有美味素斋,还有那浓浓的花生粥,有流泪有感动,还有一张张开怀的笑靥。
最后
2018.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