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2: 让你和孩子更贴心,这本书有你想要发方法
Title3:不吼不叫,《父母效能训练手册》教你如何养育处有责任心的高情商孩子
当孩子提出一个问题和想法与你的想法有冲突时:
你告诉孩子想法是错误的,进而说服并要求他接受你的想法。(方法Ⅰ)
孩子极力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表示必须这样做,为了表示你承诺的尊重孩子,你表面上同意了他的做法,但是你内心其实是不情愿的。(方法Ⅱ)
你会是用哪一种方法的家长?还是两种都不是!你认为哪种方法对孩子更好,更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家庭氛围?
下面推荐给您的这本书——《父母效能训练手册》,会告诉你答案,并教会你如何和孩子做有效的沟通。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的执业心里学家——托马斯·戈登。戈登博士创建的“戈登方法”起初是用于改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后来发展为一种适用于改善所有人际关系的通用模式。该书已经在全球40多个国家被翻译成33种语言出版,成为全球热推的亲子沟通训练课程。
本书我通读过一遍,并做了一些读书笔记,在这里将几个有价值的观点和方法分享给你。
一、如何说,孩子才肯听
作为家长的我们,内心里都渴望有一个时时刻刻都听话懂事的孩子,能按照你的指令完成一切事情,不给你惹任何麻烦,但这基本是不存在的!
来,想象一下:当你忙了一天很累想静下来休息一下,这时年幼的孩子非要拉着你和他玩,一会爬到你身上,一会拽着你,这个时候你的心情会很糟糕,你会做成什么反应呢?
告诉孩子自己去玩,甚至会不耐烦的大声呵斥孩子,告诉孩子应该去做什么。这样的场景是不是觉得很熟悉?因为很熟悉,所以大家一直觉得这没有什么不妥的,但通常这个场景会给我们带来不愉悦的感受。为什么会这样呢?《父母效能训练手册》中提出这样一个“新”的沟通概念——“我—信息”和“你—信息”。
在这里 分享一个我和孩子的小故事:吃过晚饭后,我需要做一些文字记录,但是贺宝缠着我一起玩,还学着我的样子在我的本子上写写画画,说实在当时心里有点烦躁的。但是我还是忍住了,对贺宝说:妈妈现在有一个作业需要完成,妈妈不想被打扰,快快写完就可以和你一起玩,你现在先自己玩会积木怎么样?贺宝听完我的话,竟然很开心的对我说:妈妈,好的!说完自己乖乖的跑去玩他心爱的玩具。
那一次我体验到对孩子输出“我—信息”产生的魔力效果!“我—信息”就是向孩子传达出我的真实感受,我希望不被打扰......,而如果用“你—信息”,你自己一边玩去,你在这里会影响我写作业,孩子的心里一定是不愉悦的,自然不会乖乖听你的话,这就是“我—信息”的魅力。
要发出“我—信息”需要很大的勇气,但是它所带来的回报值得我们去冒险。
二、在亲子冲突的解决中,谁应该是赢家?
有一句老话叫“七八岁的孩子狗都嫌”,作为父母都对这句话深有体会吧。孩子一两岁的时候,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性很大,大多时候是能配合大人的口令来做事,但是到了四五岁的时候,父母明显感觉到孩子“不听话”了,而且有理直气壮的理由和你辩论了。
那么在亲子冲突的大战中,到底谁该赢呢?再分享一个我的小故事:
贺宝四岁半,每天晚上睡觉前必须要读故事才肯睡觉,但是有时候晚上进行玩耍和学习会拖的很晚,没有时间讲故事,刚开始贺宝总是哭闹没有讲故事不能睡觉,后来我就按照训练手册里的方法和贺宝对话,“首先晚上九点半之前睡觉是固定的时间,从吃完饭到睡觉这段时间的安排由贺宝来安排”。虽然他还小,对时间的把控并不精确,但是如果到了九点半了没有时间讲故事,他会自己坐在床上说“妈妈,今天没有办法拿着书讲故事,你躺着给我讲口头故事吧,明天我要提前一个小时洗漱,六点洗漱,七点玩乐高,八点。。。。。。”自己知道根据情况调整时间和修正任务。
在这个过程中,我和孩子都参与了时间计划表的定制,都达到了令自己相对最满意的结果。这就是书中提出“没有输家”的解决方法,这个方法调动了父母与孩子双方的智慧,他们都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没有输家,都是赢家。
三、父母怎样才能不被“炒鱿鱼”
随着孩子的年龄越来越大,父母会深深的感受到孩子与自己的距离越来越远。如果父母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能处理好第一个和第二个观点的事情,相信孩子不会离你太远。
孩子越来越大,头脑里的想法也就越来越多,作为父母应该成为对孩子有帮助的咨询者,你可以试着向孩子传授你的价值观,但不要过分努力地推销他们。要说的明白,但不要过分强调!要大方的分享他们,但不要说教。要充满信心的提出他们,但不要强迫孩子接受。
本段中还有一个非常好的观念:你可以传授你所珍视的任何价值观,但是你自己要做一个恪守这些价值观的模范。作为家长我们不能一边宣扬某种价值观,但是自己却又是这个价值观的破坏者。
通读这本书,教给父母一个核心和关键的方法就是学会“我—信息”的使用,并能在与孩子的交流中始终贯彻使用,才能取得一劳永逸的效果。对于我们习惯常规使用的“你—信息”的思维,需要我们训练自己,相信跟着这本书一起学习和练习,会让你和孩子更贴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