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伊始,我们一行四人来到上海参加并学习了第四届“学习共同体”全国领航教师暑期工作坊。本次学习的主题是:课堂转型-深度学习的展开与迭代。
而推动“学习共同体”课堂教学变革,唯有倾听儿童的声音,立足研究立场,不断推动儿童真实学习、深度学习发生。
上午陈静静博士为我们带来开幕演讲《深度学习的展开与迭代》。后喻文化决定我们要以“儿童”为中心。要进行课堂变革,就要进入学生的微观真实世界,去探寻儿童学习的真相。静静博士动情地说:要以孩子的身份,与学生合一,拆解表面世界,进入孩子的真实世界。我们要观察孩子在“暗时间”里做什么,才知道孩子想要什么。接着陈博士对传统"讲授式"课堂中虚假学习、浅表学习进行了分析:
虚假学习的 “学困生”。 即便学习上遇到困难,不能持续下去,他们也想要保护自己,满足老师对他们的课堂要求,不自觉的表现出虚假学习,伪装学习的状态。 这样的孩子孩子在课堂中常常处在孤立无援的状态,学习有困难,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也没有得到老师的及时关注和支持。孩子发出的求救信号甚至往往被我们误解。日复一日,从完不成学习任务直到最后放弃,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学困生”的学困历程。
浅表学习的“中等生”。 浅表学习的孩子上课的时候一直跟着老师转,但是用机械记忆的方法完成学习任务。他的思维却没有启动。
重复学习的“优等生”。他们往往因为话题过于简单基础而缺少挑战和冲击不断重复听自己会的内容,学习上会失去耐心,能力没有得到提升,时间长了,听课效果就差了。
而原因就是在“讲授式”的课堂中:1教师的讲授速度和学生的学习速度不统一。教师顾及中间段学生居多,学优生的觉得太慢,学困生的觉得太快反应不过来。2缺乏自主思考时间 ,很多内容囫囵吞枣,来不及消化。3缺乏同伴交流。 4教学内容缺乏挑战性和趣味性。5 无法进入深度学习。有时孩子有深度思考的契机了,但却被一次又一次打断。深度学习的机会生生错失了,多可惜呀。
记到这里,我不由得惭愧地想到了我的课堂。反思我的课堂,我有没有每天在课堂上关注到班上的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学困生!想过他们在不认真听讲背后的感受吗?是的我恰恰做的最多的是批评,是生气。课堂上往往心里最在意的是,四十分钟时间我们的教学任务能否达成!在这个目标驱使下,课堂往往成了老师和学优生的对话!甚至是学困生的抱怨。那些尊重和关怀,观察和倾听呢?我有没有注意过他们的局促和无助?
陈博士有一句话:中国的教育最缺少的不是精彩,而是真实。如何让学习真正发生?真实学习首先不可避免会遇见困境,会焦虑,这时老师通过细致的观察会发现孩子的困境及时帮助孩子,解决问题,燃起学习的乐趣,这样孩子的学习才不会艰难缓慢。
如果说静静博士和郑艳红老师的专家引领充满了真知灼见让我们仰望星空,那么柔声细语的芮莹老师则用演讲《低年段学生的学习力培养》教给了我们更多的如何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与习惯的实际操作的方法,让我们在自己的学共课堂上脚踏实地。我详细记录了笔记,以便用于以后的课堂中实践应用。
以往的课,是老师把自己知道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最大的受益者是认真听话的学生。学习共同体的课,老师引领学生协同学习,是全体学生的学习。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过程,往往会让老师有新的发现,老师和学生是共同成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