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书大概是在我阅读生涯中为数不多的,每读一篇文章便有写一段文字的冲动的了,而他的作品中最有代表性的便是一群看客。
纵观中国历史,我们对看客的评价都逃不过内心丑恶,冷酷无情。像《药》中见钱眼开,唯利是图的阿义;糊涂的二十多岁的青年,在看客身份背后不仅仅是他们自私的心理,更是被统治者压迫剥削后的奴性心理。
当时的社会形势严峻,民生凋敝。在秋瑾死后,阿义作为看客并不为他感到惋惜反而想着将他的衣服拿走去换一些钱财来,见到钱便红了眼,他的无情可见一斑。而在这背后的事实却是由于统治者的剥削,人们过度贫穷,渴望得到钱来维持最基础的生计。阿义对于此的无奈和继续活下去的最后一丝希望在这里便全部化作了见钱眼开与唯利是图。
再看二十多岁的青年。青年,正是朝气蓬勃的时候,而在大清统治下他不得不接受被压迫,被控制,被洗脑的这类思想。即使最初有抵抗和自己的见解,也慢慢地无法避免的磨灭成了妥协。在青年眼中,大清独裁已成为习惯和传统,这个时候见到想要造反的人,感到愤怒与不解便显得不足为奇了。
我们的确应该摒弃看客的任何一种心里,但更应该看清实质。熊培云提到过:“保持一颗悲悯和宽恕的心”。吃人的历史已经足够险恶,我们不必再用刀剑般锋芒毕露的目光刺像那群在封建枷锁下被笼罩的看客。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当我们批判旧时看客的愚昧麻木时,别忘了他们身上也有可怜的一面。我并不是在为看客开脱,而是想要人们看清过去的社会,过去的统治者,看清未来我们想要的我们和想要的社会。当我们窥探看客们的可恨之处时,别忘了在此角度的我们也被叫做看客,别忘了有时看客的可悲并不逊色于革命者,别忘了身为看客的我们需要,能够去做什么。
我想,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最需要被拯救的是华夏众生,而不一定偏是微不足道的茫茫看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