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雪寻梅,古法制香
读书吃茶,埋炭熏香
香霭浮动,沁人心脾
用风雅的心,温暖冬日的寒冷
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到来了。
整个城市清冷阴冥,
为了逃避寒冷,
躲在室内的人们,
读书吃茶,埋炭熏香,
香霭浮动,不因物喜,不以己悲,
心境恬淡,静享冬日里的小确幸。
不惧寒冷的人们,
盼望着一场大雪的来临,
可以迎着风雪,
踏雪寻梅,别有一番雅趣。
“隆冬到来时,百花迹已绝,
惟有腊梅破,凌雪独自开”。
冬天不去看一看腊梅,怎知冬日何许?
自古文人骚客为梅疯狂,
在寒冷的冬季,踏雪寻梅,
为梅的高贵品质,为其淡雅馨香。
卢梅坡的诗里说: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梅为寒客,迎霜傲雪,
岁首冲寒而开,似乎自带一种清冷和傲骨,
又有一种断然的清绝与不可亵玩的风雅。
孟浩然常常骑着驴子在风雪中寻梅,
因而有人给他写了一首打油诗:
“数九寒天雪花飘,大雪纷飞似鹅毛。
浩然不辞风霜苦,踏雪寻梅乐逍遥。”
明周嘉胄《香乘·海斋香道》:
“北苑名芳香, 按北方黑气,
主冬季,宜围炉贯管赞之,有自兰之界。”
因此冬季所焚著品须清幽恬静,
甜润的腊梅之气息便与此相仿。
腊月小寒,
正式腊梅绽放的时节,
采摘几枝腊梅,插入花瓶中,
供于书案上,其清香弥漫室内,
会使人感到幽香彻骨,心旷神怡,
若无瓶插,亦可爇一炉腊梅香。
人们只知腊梅香气清幽,
在皑皑白雪中遗世独立,
却不知腊梅是制高级花茶的香花之一,
更是一种高级香料。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有说:
“蜡梅花味甘、微苦、采花炸熟,
水浸淘净,油盐调食”。
既是味道颇佳的食品,又能解热生津。
对梅花香气的喜爱,
在古人所用的香品中有所体现。
宋代的《陈氏香谱》中收录的香谱中,
关于“梅花”就有几十种。
其中,
寿阳公主梅花香,
是被人们尊为“梅神”的南朝·宋武帝之女,
“寿阳公主”传世的十三款名香之一。
其对梅花的喜爱如痴如醉,
配制的“梅花香”、“雪中春信”、
“春消息”被历代制香家誉为“梅香三绝”,
“梅花妆”更是成为宫廷日常妆容。
寿阳公主梅花香
[药物] 沉香七两二钱,栈香五两,鸡舌香四两,檀香、麝香各二两,藿香六钱,零陵香四钱,甲香二钱(法制),龙脑香少许。
[制备] 上捣罗细末,炼蜜和匀,丸如豆大。
[用法] 爇之。
古人为了留住腊梅的香味,
四季之内皆能闻到其香,
模拟了腊梅的香韵制成一款“腊梅香”。
沉香、檀香各三钱,丁香六钱,龙脑半钱,麝香一钱,右为细末,生蜜和剂,爇之。
考虑到古今香料质量差异,
经调和试香后,
将香方定为:
海南沉水壳子香30克,
印度白檀香30克,
丁香60克,
印度尼西亚龙脑5克,
天然藏麝香10克,
略加入乳香3克以增清润。
制作过程:
1.将沉香、白檀香、丁香、乳香、龙脑分别研磨为粉末状(研磨过程中不可升温变热,须慢慢冷磨,这样方不会有损香味)。沉香不必研磨过细,以80目筛网罗过即可。檀香、丁香、乳香、龙脑以100目筛网罗过。
2.天然蜂蜜少许用以和合香料,此方用生蜜不用炼蜜,故无需炮制。
3.将麝香用干净的细瓷小研钵碾成粉末,加到其他五味香粉中和匀,再倒入杵臼中(杵臼要深而厚重),加入适量的蜂蜜,捣百十下,并在捣的过程中不时用匙翻动。
4.挖出捣和均匀的香泥,分为等量小团,以手握为梧桐子大的香丸,无需窖藏,亦可焚之,若置净瓷罐中低温窖藏醇化数月则韵味更加柔和。
李后主作为历史上不可或缺的风雅人物,
肯定不会错过冬日里的一抹香。
宋《陈氏香谱》中记载了一方,
“李主帐中梅花香”,
属于夜晚床帐中使用的“夜香”,
多少日夜在清幽中入梦。
丁香一两一分(新者好)、沉香一两、紫檀半两、甘松半两、龙脑四钱、零陵香半两、麝香四钱、制甲香三分、杉松麸炭四两,右细末,炼蜜和匀丸,窨半月取出爇之。
宋代的风雅是任何朝代都无法比拟的,
对生活的热爱更甚,
对合香的研究达到极致。
以梅花为主制成的「梅萼( è)衣香」,
工艺复杂,香味醉人,多被用于制作香囊。
先用丁香、零陵香、檀香、茴香、木香、甘松、白芷等合理配伍,研碎成香粉。待梅花盛开之时,在晴天无雨的天气里,于黄昏前选择含苞欲放的花朵,用红线系定,至次日清晨的日出之前,将花朵和花蒂共同摘下,拌上准备好的香粉,然后再阴干,就做成了梅萼衣香。
寒冬,
醉依香枕坐,慵傍暖炉眠。
置古宣炉埋碳,取一香丸爇之,
梅花的清韵冉冉而出。
初香龙麝清幽清雅,若隐若现,
沉香甜润稳重,满室生香;
尾香沉檀乳香甘爽幽远,
香韵似有似无,这般闲雅,
丰盈了生活,温暖了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