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亲述
听完今天的课,你也可以开始动手写一篇影响式的写作。
别说你不会——说好了会说就会写,我希望你每听我说一个问题,就随口说几句,回答完这些问题,文章也就出现了。
“五问”
1.最近有特别想分享给别人的事儿,或者观点吗?
好的写作总是从一个你非常想分享的东西开始的,也许是一个新想法,也许是一个很酷的概念,或者一件你觉得有意思的事。如果能把这些碎碎念提炼成一句话,事情就成了。
有一次我请教成甲,他是怎么用15分钟把一本书讲完的?他说, 我说书不按照书单目录,而是找到这本书的核心观点——也就是第一性 。比如说《花钱的方法》的核心就一句话,“好的花钱方法是把钱越花越多的方式。”然后用大量的事实和论据解释这句话。
这就是找到文章的主题句。
这是特别聪明的写作方法——千万不要希望一篇文章解释清楚一个体系——而是解释清楚一个观点。用我的一篇文章举例子——主题句是“你读了很多书却记不得,是因为没有把知识点变成知识晶体。”
2.这个观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让你觉得有价值?
它是提供了一个新看法,还是提供了一个新世界?新看法和新领域多了去了,和你有什么关系? 如果不知道这件事,对你有什么坏处?
文章继续解释:
如果不知道,大脑会变“豆腐脑”,但是如果知道要形成知识晶体,你的知识提取效率会高——这意味着你记忆力好,说话有逻辑,显得很专业。
3.知道了这个观点,有哪些概念是需要确认的?
好的观点和概念,都会有几个子观点做支撑,不妨一个个解释。如果超过3个,这个文章已经变得太烧脑了——我们大部分人的工作记忆只有3-4个,5个是极限了。
解释好一个观点,无非是2个方式:举例子和做类比。
举例子就是列举生活中熟悉的案例,让新概念和过去记忆做链接——在知识晶体后面,我连续举了“星座”和“象棋大师的棋局”的例子。当我说知识晶体有4种结构以后,也给了无数例子。
做类比则是用一个大家熟悉的概念去链接新概念。在文章中,我举了钻石和石墨的例子,对标“晶体脑”和“豆腐脑”。
这两种写作方法都是对于认知的深度理解—— 记忆是一个联想过程,我们没法记忆和理解新概念,只能不断用过去的概念链接它们 。类比是用旧概念联系新概念,举例是用旧体验链接新概念。
所以,怎样告诉你妈:“鹿晗是谁?”
鹿晗,现在特别火!是“新的四大天王”(类比),他的一条微博评论回复过亿,申请了吉尼斯世界纪录(举例)。
4.好,如果我接受这个观念,那么该如何去做呢?
如果前面说得足够清晰,那么读者有进一步想了解的想法了,甚至想自己做一做,那么我该怎么做呢?
我在文中给了3个清晰的建议:
大量看模型,比如成长卡;
自己尝试模仿复述;
假装写本书。
当然不一定所有的文章都有这个部分,很多文章出于篇幅,并不会写操作方法。更多文章其实写不出来——玩概念都简单,怎么做是很难的部分。
5.你的观点是什么?
最后这一步,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个作者写一篇文章,一定有内在东西,有值得传递的信息。中国人写文章容易含糊、含蓄,所以一般都含而不发了。
高手这么做,是可以的。但是作为初学者,最好清晰地讲出来——可以是一个建议,可以是一个观点,可以是一个请求。
每个人只要能老老实实回答了这“五问”,每个问题后面有个100字口述回答不难吧,先全部罗列在纸上,稍加编撰,一篇文章大框架也就顺下来了。
“三改”
接下来就是“三改”。
一些用词错误,一些词不达意,一些段落太长或太短影响结构,这是第一改, 改得是“信”——准确表达你的意思。
然后放一段时间,等自己脱离作者身份,回到读者角度来读;或者请别人读,给你意见,你又会发现很多文气不通,很多表达难度高低不一,很多东西你说得太多,其实没什么用;有一些则说得不够——这是第二改, 改得是“达”——这些东西有没有能够传达?
给文章排版加粗、给一些词作润色,放大减少一些情绪点,甚至配个图片,这是第三改, 改得是“雅”——有没有足够高级地表达?
“信达雅”是清末严复在《天演论》里提出的翻译标准,我把它作为我写文的修改三问。
破解3个写作困境
不过我知道即使写到这,也还有人动不了笔。
根据我的观察,大部分的障碍来自于小时候糟糕的写作训练——回想一下你过去的写作体验——首先你被分到一个极其无聊,明显是常识,或者搞不好你还不认同的理念,比如我小时候写到吐的“为什么雷锋精神不过时”,然后你被要求在课堂上写出来,没有翻书、查资料,而且你也不需要观点,因为明显有正确的观点,你只需要往上靠就好了。最后因为时间精力问题,你检查一遍,改掉几个错别字,但是不可能对于文章的整体结构有什么改变啦。
这个糟糕的写作训练,造成了你今天所有的困惑——
不知道写什么,觉得没什么值得写;
写了又写不下去;
好不容易写出来,觉得就是信息的堆砌,没有自己的特色。
1.不知道写什么
不知道写什么是找不到特别想表述的观点和想法。其实一开始希望自己有什么惊世骇俗的想法很难,不妨找到好的观点,结合自己的体验转述出来。所以,不妨尝试从“最近学到的一个好观点”或者“最近看过的一本书、影评教我的……”开始动手。
选择系列主题也是很好的方式,比如说“访谈100个有趣的人”,“拆解20个名人成功之路”,“讲20部豆瓣高分电影”都是很好的选题。
记得,写你最有表达欲的东西。
2.写不下去
写不下去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很多人对于写作的想象是类似文学家式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种,稍一思考,落笔一气呵成。
其实,很少有认知类、影响类的文章是这样写就的。专业的作者全部都是使用科研论文的写作方式——先列出大纲和分问题(5问),然后寻找资料,把所有的素材堆在一个文档里面,最后一个个问题和板块拼起起来,是用编的方式在写作。
更好的作者懂得平时积累卡片,关键时候直接拼上去。
记得,不要希望一气呵成写文章,从编写开始。
3.没有自己的观点
80%的人写文只有知识点,却缺乏观点。要知道,在一个很多知识都能网上找到的时代,不仅需要你做知识的搬运工,我们更期待听听你自己的观点。所以在文章中清晰表达出你的观点非常重要。
记得,从写文章角度,固执的偏见都比平庸的和稀泥好。
今日回顾
写作的基础5问是什么?
你写作写不下去是因为什么?
为什么说过去糟糕的作文写作毁掉了很多人的写作才华?
每日践行
给自己打一个5问的框架——即使不需要动笔,用语音识别软件录一段也好。总之让自己完成一篇文章的框架。如果能够写文章,自然是更好。(推荐APP讯飞语记)
古典
特约成长导师:阳志平
阳志平老师属于少数站在 “知识源头” 的那类人。他是安人心智集团董事长,旗下包括爱贝睿、开智学堂等子公司,也是一位认知科学专家,还是作家和藏书数万的“老书虫”…… 读书浩博,见识幽微。朋友们都尊称“阳老”。
阳老创办的开智学堂,聚集了 100 多位博士与数千终身学习者,出版开智文库系列专著。现在我们熟知的《重塑大脑,重塑人生》、《机器人叛乱》、《刻意练习》等认知科学经典,都是阳老引入中国的。
2015 年,阳老从认知科学的角度出发,创立全新学科——“认知写作学”。这门写作课价格不菲,且有 200 多本参考书、100 多篇论文要读,还要写上数万字…… 被戏称是 “花钱求虐”。但每次不到 24 小时就售罄,至今已开到第四期,仍然一席难求。上过这课的学员说,这大概是这辈子花得最值的一次钱。
阳老说,“为什么要写作?写作的意义正在于无用。一辈子,我们能够碰到的功利计算会足够多,有意义的事物总会不断抓住我们的注意力。然而,美好的写作并不教这个,也无需教这个。写作的此时此刻就是一切,就是欢乐与记忆。”本周我们讲写作,当然要请阳老做大家的 “特约成长导师”。
说句题外话,直到这次因为要在专栏里介绍阳老,去查些资料,才猛然发现他居然是 “80 后”——1980 年出生于湖南——和我还是老乡。所以,这里的 “老”,不是外在的,而是由于学识护身带来的气度、格局的超拔与老成。
本周六,我们将推送阳志平老师专门为《超级个体》准备的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点击图片可保存至手机,也可分享至朋友圈
半年小调查
《超级个体》在未来半年还会有很多进化,而你的意见对我非常非常重要。我做了一个问卷,你可以复制这个网址,到浏览器打开:
https://jinshuju.net/f/hUz8UW
或者保存下方图片,去微信识别二维码填写:
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