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心情很糟,思量着怎么可以让自己顺过来。等到十点多央视新闻公众号夜读栏目的推送文章,这一年的第二十个节气来了,小雪。
读完文章,心情忽的就明媚了。
站在窗口,远望苍穹似银幕。忽然想到戴叔伦的两句诗,愁人正在书窗下,一片飞来一片寒。不知明日会不会有雪。
今日小雪,雪却没有如约而至,倒是远在东北的娃儿给我发来几张下雪的照片。此时的我,仰躺沙发,单曲循环古琴《落雪听禅》,总是想着那句“绿蚁新焙酒,红泥小火炉,天气晚来雪,能饮一杯无”,最近在一个学习APP里,有个题目出镜率很高,问绿蚁的释义是什么,原来是浮在酒上的泡沫。脑子里满满画面感,心下更期盼,那浮在酒上的泡沫。
可总是觉得还是少了些东西,是什么,细细想过,恍然大悟,二十四节气反映的主要是气候特点和农事概况,那还有什么比时下农村的一切,更能贴切的表达已是小雪到来。
妈妈种菜的手艺,不吹不捧,那是只有赞,地道庄稼人。院外自己垒起来的巴掌大一块地,她愣是种了好几个品种。划了大概长一米五,宽一米的地,种了萝卜。除了平时用来萝卜烧肉,蒜叶炒萝卜丝,其他的都准备腌萝卜干。
上趟回家,老两口已经把萝卜全都拔了,一个个仔细洗净。爸爸磨好菜刀,妈妈准备好砧板,端来两张小方凳。老两口各坐一处,每人面前一个硕大的盆,左手拈起萝卜,右手拿刀,每个萝卜切成均等四份,推到盆里。
偶尔不小心,掉了个萝卜滚到地上,爸爸喊道,小宝,把萝卜捡起来;三岁的小宝一边捡,一边说,婆婆你看,公公都不是自己的事自己做,还要喊我帮他,一家人笑成一团。
我把手捂在脸上,透过指间缝隙,院中的人、花、还有偶尔路过别家的猫,像被午后的暖阳镀上了一层金边,家人的脸上盛满着微笑的芬芳;铺洒在每个人的身上,照见心灵深处,安宁温暖。
爸妈手下忙着,嘴里和我们聊着,冬日的农家小院,欢声笑语。很快都切好,把萝卜放在家里的大匾子里,饱饱晒上几个大太阳,妈妈就会腌制她。
菜园子里的青菜也该砍了。就在菜园旁的塘边,把根削净,扒去最外面的枯叶,洗干净,爸妈用筐子挑回家,铺在稻场上,也饱饱晒上几个太阳,爸爸便开始腌菜。好像已经看闻到冬至节气后,厨房里飘出的腌菜鸡汤的香甜;喷喷香的腌菜烧肉;一碗白粥一碟腌菜的良人搭配。
家里开始带着腌肉,腌鱼,腌鸡。某天,听妈妈招呼爸爸,今天太阳真烈,把咸货起卤吧。爸爸拿上两根节节高支起,中间横架一根竹篙,和妈妈在厨房进进出出,提溜出一刀肉,一串香肠,两根火腿,几只鸡,几挂鸭胗,稳稳的搭在架上,接收阳光的照射。风干的盐巴,浸渍在食物的表面,阳光下,晕成不同的色泽,煞是喜人。这是盐和阳光、时间相爱相成的味道。
菜园子里的大蒜,水芹,菠菜,芫荽,就是在这天寒地冻的岁月下,依旧碧绿水灵。
舌尖上的中国有句台词,传承中国文化的不仅有唐诗宋词京剧昆曲,她包含着我们生活的每个细节。
那么这萝卜干,腌菜,咸货,以她独特的存在,时刻提点自己,无论现在身处何方,也不能忘了昨日的来处,既是乡愁,也是文化。
爸妈对我们的爱,何尝不是在这一箪饮,一瓢食里,最直接也最朴实。舌尖和味蕾,对家的味道的认知和默认,已在血液里,历久弥新。别人眼里的平平无奇,却是我满满的幸福和认可,每次电话响起,是父母打来的,第一句一定是“吃饭了吗”?这一句问候,盛满了中国式父母的爱,阐述着中国式的家庭伦理。
下午五点多钟,爸妈又打来电话,第一句依旧是“吃饭了吗”?心中一暖,眼中一热,最纯粹,最长久的爱,永远来自爸妈,无论何时何地,永远都在等你、默默守护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