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作为科学:研究方法
如果说数据是科学知识的配料,那么研究方法在为其提供配方。研究方法的主题范畴广泛,包括特定程序、复杂的统计、甚至哲学的东西。这一章将谈到数据质量、研究设计、研究结果、最后谈到研究伦理问题。
心理学对方法的强调
有时有人会这么说,心理学家知道的最主要的不是内容,而是方法。这种说法并不总意味着赞扬。他们所拥有的是方法,用方法来产生指向于这些问题的研究,其实有时心理学家似乎对研究本身的兴趣高于研究应该探索到的答案兴趣。心理学家对研究方法论、应用统计的方式,甚至对于从经验数据得出理论推断的基本程序都是最敏感的,甚至是最有自我意识的。
科学教育和技术训练
真正的科学是对新知识的探索,而不是为已知的、确定的事实编写目录。这个区别就是科学教育和技术训练的基本差别。技术训练是告知一个学科的已知知识,是为了知识的应用。相反的,科学教育不仅教受已知的知识,还教授如何去发现未知的东西。在科学中对未知的探索成为研究,研究的基本方面就是数据搜集。
数据质量
爱丽丝.维特斯是世界最著名的厨师之一,是加利福尼亚州餐厅的主人,因为对食物原料的热衷而出名,她坚信,如果食物原料是好的,那么极好的烹饪是可能的;但如果原料很糟糕,你不妨放弃烹饪。如果我们想从她的例子中学到什么?那么在我们考虑研究设计之前,可能应该好好考虑一下数据的质量。
信度
科学上,信度是有一个技术上的含义,比它日常应用的意义范围要窄,科学的信度要问的是,你的测量是否免受了无关因素的影响,他们可能会歪曲你对评估的特质或状态的观点,这些无关影响的累计效果称为测量误差,这样的误差越小测量结果越可靠。任何科学的测量都可以且应该评估信度。不管这个测量是一个什么内容。
在心理学中,至少有四个方面会有损信度。
第一个是低精确度,测量应该尽可能精确和谨慎。
第二,参与者在研究中的状态可能会因一些与研究无关的原因而出现变化。
信度的第三个潜在隐患是实验者的状态。
最后一个潜在隐患可能来自于实验环境。
为了提高信度,我们至少可以做四件事情。
第一显然是要小心谨慎,再三检查所有的测量,让人多次校对数据输入表格。第二种提高信度的方法是对所有的参与者应用一个可以照稿宣读的相同程序。
第三个提高信度的方法就是在心理学研究中要测量重要的东西,而不是微不足道的东西。
第四个也是最有用的提高信度的方法是集合,或者是平均,这适用于任何领域的测量。这是一个基本的也是有效的测量原理,如果你怀疑你的测量结果的准确性,那就尽可能进行多次测量,然后算平均。如果你的目标是预测行为集合原理就是特别重要的。
效度
效度与信度是不同的,它是一个更难以处理的概念,效度是指一个测量结果真实反映我们希望获得结果的程度。
一个原因是如果一个测量是有效的,那么它必须是可信的。但是一个可信的测量并不一定是有效的。是不是应该再说一遍呢?一个可信的测量会每次都出同样的结果,如果答案常常变化,那他怎么会是正确答案呢?所以一个测量要是有效的,它必须显示可信的,但是即使一个测量结果每次都一样。也并不一定意味着他是正确的,也许他很可能地给出了一个错误答案。逻辑学家称信度是效度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导致效度概念更为困难和复杂的第二个因素是这个概念似乎援引了终极真理的概念,一方面有一个最终的正确事实,另一方面有一个测量结果。如果测量结果和终极事实相吻合,那么它就是有效的。
概化
传统上心理测量学认为信度和效度是互不相同的。当假定为“相同”的两个测验进行比较时,他们实际得出结果的相同程度就表示了他们的可靠程度。因此近些年来心理测量学家已经开始把信度和效度之间的差别也看做是相当模糊的了。他们现在倾向于把这两个概念都看作是一个更宽泛的概念——概化的一部分。概化多用于一个测量结果或是一个实验结果。
参与者的概化
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参与者水平的概化。其中包括性别偏差、群组效应、还有种族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