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中秋国庆佳节,孩子学校的老师们为了增添假日的气氛,布置了一道家庭作业:与自己的父母共同制作一盏灯笼。家长群里都在讨论是纯手工制作好还是购置半成品加工更好,唯独有位家长格格不入,她的一句“浪费我时间”让整个群空间安静了30秒之久,紧接着又冒了一句这不应该是“老师的责任?学校既然要求做,老师们就应该带着孩子完成,为什么要丢给家长呢?”群里瞬间没有了新的信息。
都说“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可这位家长的态度,让我不敢苟同。
说起教育,无可厚非绝对是每个家庭、每位家长心目中的头等大事。而每每提到教育,众多人总是想到学校教育,都认为教育就是学校首当其冲的任务,孩子好不好,就是看学校教育得好不好,许多家长们更是倾尽所有,挤破脑袋也要让自己的孩子挤进所谓的名校学习。
可教育,真的是学校的事而已吗?
我们熟知的天才发明家——美国的爱迪生,他仅仅上了三个月的小学,却成为了伟大的电灯发明家,造福全人类。
我们中国的乡村医生——蔡笑晚,高中学历的他培养了五个美国博士,一个是硕士。
这些成功并非偶然,这些孩子也非天才,只因他们有着极为严格的家庭教育,有着为教育倾尽全力、不护短、不姑息、狠得下心的父母。他们清楚的知道父母是孩子的首任老师,也是孩子的终身老师,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时期,家庭教育都是不可或缺。
“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学校的教学教育就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
1
家长不护短 教育才有力量
老师不姑息 学生才有未来
在这个社会,能够管教孩子的也就只有三个地方:家庭、学校和监狱。现在你放纵不管,或者老师教育你护短,那么迟早有一天外面的世界狠狠的替你管。
最近四川眉山就发生了一起学生殴打老师的事件:一名15岁的初中生因不满班主任的批评教育,在同学们的视线下手持砖头朝教室内的老师头部猛砸,直到老师倒地不起,血流不止......
事件一出,网上引来的不止是热议,更多的是反思:孩子为何会因为校园骑车载人受老师教育批评这么一点小事做出如此骇人听闻的事情。校园之外没有温室,长大之后没有儿戏。作为父母,在孩子该管、能管的时候不好好管,等孩子大了,变坏了,少管所或者监狱替你来管时,留给你的除了后悔还是后悔了。
都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教育路上心疼孩子又希望孩子好的,不仅仅是父母,老师毅然。父母与老师是孩子成长路上的守护人,都是不可或缺的教育工作者。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应该对老师多一份理解,不护短、不娇惯、不姑息、不打扰老师教育,共同为孩子的美好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不要以爱的名义毁了孩子一生。
2
不为难老师 不打扰教育
尊师重教许孩子良好教育
《三字经》云“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自古更有严师才能成就高徒之说。
如今社会都在推广快乐教育,让严师出高徒的理念一度遭到质疑。可面对自觉性不强的孩子,不管行还是不行?
每个人都有惰性,长时间置之不理,惰性必然打败自觉。只有负责任的老师才会认真管教孩子,甚至不惜大动干戈或苦口婆心地批评教育。
现如今十有八九的孩子,面对各种诱惑自我控制能力都很薄弱,如果老师不狠心抓,家长不舍得管,那么再高超的教学水平都教育不出来好学生。只有严格管理、严格要求,言必行、行必果,雷厉风行才是教育该有的样子。
尊师重教不只是一个口号,是教育的前提,更是促进孩子成人、成才、成功的底线。我们尊的不仅是老师,更重要的是重视教育、敬畏教育。唯有学校与家庭、老师与家长保持同时朝着一个方向努力,才能让孩子向着我们期望的方向驶去,顺利到达成功的彼岸。
3
有远见的老师都带点绝情
爱孩子的父母都舍得狠心
“想要让孩子的未来的路走得更稳一点,那么必须要尽早对他放手,真正有远见的父母,心都有点硬,教育孩子都会带点绝情。”—作家沐白
“慈母多败儿”太慈爱的父母管不住孩子,太心软的老师管不住学生。
“惯子如杀子”,今天你舍不得孩子吃苦,将来他必会独自承受更多的苦。
现在不狠心逼孩子学会“72变”,将来谁来帮他挡“81难”?
有人知道湖南“神童”—魏永康吗?她的母亲始终坚持“只有专心读书,将来才会有出息”,除了读书,一切事物全权包办,虽然他13岁就以603分的高分考入湖南湘潭大学物理系,17岁考上中科院硕博连读,却终因生活自理能力太弱,直接被退学。
我们要时刻让孩子明白,成长路上“美好的风景与险要的高峰总是并存的”。
有远见的老师都知道,只有狠心地管,孩子才能真正成器。
有远见的父母都明白,现在逼迫孩子,将来才不会留遗憾。
教育需要严格且坚定的力量,古往今来都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