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了几天的为自己网购的新年礼物送来了,是德生牌收音机,R9700DX型号。
现在的收音机普遍使用数字调频,我仍然选购相对显得落后的指针机,是想在收听广播的时候找到怀旧的感觉,选择R9700DX是因为这一机型是德生公司号称五年磨一剑的巅峰之作,指针收音机之王,性能出色,当然这把剑不是现在磨的,二十年前就磨好了的。网友评论说,它不仅短波接收能力出众,播放声音也是便携式收音机中音质最好的几个型号之一,刚拿手里试听的时候,对于听惯了依维柯车载收音机由左右两扇门上大口径喇叭发出的雄浑澎湃声音的我来说略感失望,没多久耳朵就适应了,觉得还不错,手头正好有女儿英语听力考试用机PL380,比较了一下,新机的音质明显好很多,但是也不能奢望会有“蓬蓬”声,毕竟塑料外壳,不能跟实木的比。到目前为止,期待中的短波还没接收到有价值的可以一听的电台,有点遗憾。
现如今是网络的天下,收音机被认为早已经过时了,多数人没有了收听广播的习惯。
我小的时候,物资匮乏,科技不发达,收音机曾经在生活中扮演过重要的角色。现在我还能回想起当时听广播的场景,在夏日的傍晚,洗好澡,搬把竹椅到楼下乘凉,上海的夏天闷热,当时住房条件不好,又没有空调,房间里没法呆,整幢楼里的居民都会在太阳落山后到楼下空地上纳凉,有的大人会带上晶体管收音机,当时称“半导体”,躺在竹躺椅上,摇着蒲扇听广播,虽然声音开得很低,因左右收音机不止一个,一时间,聊天声和各种广播声此起彼落,好不热闹。那时恰好流行台湾校园歌曲,有《乡间的小路》、《外婆的澎湖湾》等,我们一帮差不多年龄的小孩都喜欢听,于是把椅子挪到播放校园歌曲的收音机旁,那个年轻的邻居阿姨看到聚集在她身边这么多人,很是得意,故意把声音开大,和着音乐哼了起来,盖过了其他声音,惹得老人们纷纷侧目。
没过多久,电视机开始普及到家庭,那时正值中日建交蜜月期,男女老幼开始争着看日剧,收音机一夜之间过时了。后来,磁带录音机又普及开来,大街小巷响起了邓丽君的靡靡之音。
再后来,有段时间电台推出评书节目,收音机又短暂地热闹了一阵,大家准时准点围坐在收音机旁,收听刘兰芳的评书《岳飞传》、单田芳的《隋唐演义》、袁阔成的《三国》。我也是打那时起喜欢上了评书一直到现在。很遗憾,2015年年初,一代大师袁阔成因病去世,去年岁末,单田芳老师也离我们而去。
随着这些经典评书的播完,收音机便又少人问津,我记得好像也是从那时起不再收听广播了。
等我再次听收音机广播的时候,已经是过了十几年以后的事了。
青年时代,我有段彷徨苦闷的时期,晚上睡不着,也看不进书,百无聊赖中听午夜电台广播,节目叫《相伴到黎明》,当时刚刚推出不久,每晚午夜开始直播一直持续到凌晨结束,除了有好听的歌曲,主持人的人生感悟,还有最大的特色是,听众朋友可以通过拨打热线电话跟主持人互动,向主持人倾述自己的烦恼之事。
在这档节目的几个女主持人中,我最喜欢的主持人叫“叶沙”,名字取之她写的诗中的二句“落叶沙沙秋日近,小楼斜阳倚窗棂”,“叶沙”当时刚刚学校毕业做电台主持人不久,《相伴到黎明》是她主持的第一档节目,却完全听不出来稚嫩,相反感觉阅历丰富,口才便捷,思路清晰,在跟听众互动的时候,虽然言辞犀利,但绝不像其他主持人那样自认高明式的说教,往往三言两语便切中问题的要害,像是你的诤友。后来我在网上看到“叶沙”写作出版过几本书,以她的才华我一点都不觉得惊奇。
那时,午夜广播伴我度过了许多不眠之夜,抚慰了我的心灵。
那段时间过去后,我开始忙了,忙着考证,忙着求职,忙着结婚生子,忙着养家糊口,收音机是早就不听了,这一忙便再没停下来过。
开了车后,便在开车的时候又听起了广播,锁定的频率是FM990中国之声,这样一边一个人独自驾车一边听着广播到也不觉得寂寞,这一听便又听了十几年,感觉中国之声的晚高峰新闻直播很出色,尤其是时事评论员很优秀,水平高,对于国家的方针政策特别是关系到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新政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敢大胆直言,有时听他们的评论很痛快,只是最近这几年有所退步。这个电台我也只是限于在车上听,熄了火,下了车便不会再去想听广播的事。家里没有收音机也好多久年了。
前段时间,女儿因英语听力考试从网上买了台德生牌收音机,让我帮她试一下。随着调频旋钮在手指拨动下慢慢旋转,电流杂音与电台广播声渐次响起,消失,又再响起,那一刻,我感觉时光也在我的手指拨动下回到了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