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焦虑症越来越普遍。一天不读书,焦虑!焦虑时间流逝,虚度光阴。读完书,更为焦虑!焦虑才读过的书合上后便归于混沌,道不出书中一二。如果你也和我一样有这种学习焦虑,不妨看看《学习之道》。
在网上搜索“学习之道”,会蹦出很多书,不同的作者、不同的出版社,书名大同小异。我所说的《学习之道》是美国工程学教授芭芭拉·奥克利的代表作,304页,不算长的篇幅,将学习相关的概念、理论、流程等娓娓道来。
个性文字开启愉快之旅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读这本书的感觉,我会说是“愉快”。我也看过很多关于学习方面的书,比如如何提问,如何建立批判性思维,如何阅读一本书等等,书的内容确实很好,满满干货,但是语言平实,理论性较强,类似于说明文,阅读的过程比较艰难,就像是克服自己惰性和重力的向上攀岩,因为阅读中要不停克服自己的理解障碍。
《学习之道》,顾名思义是介绍学习理论、方法的书,从书名上就透出极强的学究气,但是作者通篇都是形象的语言、生动的比喻,读书的过程,就像是吹着口哨的轻松漫步,不知不觉就收获了一路风景。举个例子,关于“专注模式”、“发散模式”概念,作者如此描述:“你把注意力集中到某样东西上,然后砰的一声,专注模式就开启了。你可以把它想象成手电筒发出的光,打开开关,富有穿透力的光柱就打在了你关注的目标上。发散模式对学数学和科学也同样必不可少。如果我们在一个问题上挣扎了许久而不得思路,它会冷不防地提供一个新点悟。通常,专注模式生成了初步思路之后,发散模式的灵感才源源涌现。(看来发散模式也难为无米之炊!)”
生活化的语言让枯燥的概念变得生动活泼,深入人心。这种描述并非个案,而是贯穿全书,作者用这样的生动的语言,给枯燥的阅读之旅插上了梦幻般的翅膀,读者仿佛成了梦游奇境的爱丽丝,阅读过程自然是其乐无穷。
作者这种语言风格对于我也是一种启发,写文章的时候,做培训的时候,与别人沟通交流的时候,给孩子辅导作业的时候……不是追求高深理论,满口子乎者也,而是多用比喻、类比,使用生活中的案例、语言,更接地气的表述,与人方便,自己也受益。
记忆法门重塑学习信心
如果上天能让我获得一种超能力,我一定会选择记忆力。只有记住了知识,才能把知识运用于实践。在书中,作者将记忆分为“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工作记忆类似于随机存取存储器,在大脑中对正在处理的信息进行瞬时以及有意识的加工”,但是工作记忆的容量非常小,很容易就会被信息充满,而且很容易遗忘。“长期记忆”就像电脑的硬盘空间、容量足够大的仓库,“东西一旦放进去,它们通常就一直待在那儿了”。增强记忆力就是要把总做记忆转为长期记忆。
作者介绍了许多增强记忆力的方法,比如视觉图像法、记忆宫殿法、比喻或类别、学习梦境、创建意群、编故事、动笔写写、自言自语。书中作者用飞翔的骡子的图像帮助读者记忆牛顿第二定律,滑稽的画面和沉闷的公式形成了鲜明对比,让人忍俊不禁,我想,看过的人一定会对这个公式记忆深刻。作者推荐的记忆宫殿法,我在辅导小朋友背诵小学生守则的时候成功运用,成效非常显著,把小朋友从死记硬背的深渊中解救出来,还给了他无比的信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很多的时间、场合可以使用记忆方法,作者给了我们许多记忆的钥匙,用它可以打开许多神奇的大门,看到更为广阔的世界。我们可融会贯通,脑洞大开,去创新自己的记忆工具。对于我来说,更对重要的是,我增强了对记忆力的信心,记忆力就如同肌肉一样,只要自己有意识地锻炼,记忆力的肌肉也会日渐强大。
拖延药方破解成长障碍
拖延是成长的大敌。“习惯突击完成工作的人通常比那些合理安排时间、定时定量完成工作的人效率低很多。突击完成工作的时间如果太长,会让你筋疲力尽。”当拖延形成一种习惯的时候,彻头彻尾改变就习惯很难,但是可以改变一部分旧习惯,养成一些新习惯,作者如此建议。
作者通过分析拖延习惯形成的步骤,从改变对信号的反应切入提供解决方案。首先,识别让自己进入拖延状态的导火索。其次,形成保护自己的反应程序。再次,建立奖励机制,一个小小的自我称赞,就能帮助你建立“习得性勤奋”。最后,要坚定自己一定能行的信念。
作者将拖延比喻为“小恶魔”,小恶魔会经常引诱我们犯错误,如果发现自己选择逃避是因为某些任务让我们难受,让我们压力太大,作者推荐了一个好的办法,就是“关注过程而非结果”。例如,工作是要完成一个复杂的方案,如果总是想我一定要做出一个完美的、无懈可击的方案,就会被这个复杂、沉重的任务压垮,而选择逃避,迟迟不敢动笔,如果告诉自己,我就是要打开笔记本,把我的想法写下来,压力骤减,一旦开始行动,一切都会向好发展,步入佳境。
喜欢阅读,运动,音乐,写作,喜欢积极、新鲜的生活!
生活在三线城市
平凡工作、平凡生活
不追逐成功
唯钟情成长
让平凡不平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