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原文:
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
非有桀、纣之暴,汤、武之仁,人归之,天命之,君臣之分当守节伏死而已矣。
司马光说,封建统治阶级的规矩中,最重要的是管理统治阶级内部的各种位置身份,尤其是君臣的位置身份。维持这些位置身份的极限是什么呢?除非旧君主如如夏桀、商纣这样残暴,新君主如商汤、周武王这样仁明,民心所向天命所归。这种极端情况下,自然要顺着天意民心弃暗投明。
极端的残暴和仁明少到只有王朝更替才会发生,更多的是普通的情况。司马光说要“君臣之分當守节伏死而已矣”。君臣之间要守节伏死,那对象自然是臣子,而非君主,这是一条单方面的约束。
时代变迁,或许当时世人认为要绝对遵守的操守,当今现代人多会笑骂一顿。尚且不谈生死那样极端,抛开垄断的东西,普通企业内的员工单位的选择多样化;业务上的合作伙伴选择,也是多样化。从一而终是渺茫而且荒谬的事情。现代社会环境下生活滋润的人们,更多是长袖善舞,善于管理自己与对方的,以求得大家共赢。
用一下换位思考,考虑到以下几点,司马光这样说是比较符合传统封建社会的环境:
1.《资治通鉴》是作为臣子的司马光写给当朝皇帝查阅参政的书籍,“臣光曰”三个字放在前头。以臣子进贡给君上的东西,自然要对“君臣之礼”恭敬异常,拳拳之心,不可大意,不可马虎,不可指摘。如果写“君不亲,臣不义,当灭之而重建天地”,那不日就会拖出午门斩首了。
2.中国大部分时候是一个统一的君权国家,主流的中原士大夫有且只有一个选择,就是为当朝效命,也就是当好一个臣子。而当今的普通人们,可选择的路就广阔了许多。今古对比之下,好比不是一个游戏,不是一种升级打怪的玩法。
3.宋朝儒学开始变革,程朱理学缓缓升起,存天理、灭人欲,变得更加维护“君君臣臣”这些封建礼教,对君臣之说更为推崇。
先贤圣人们说了好多有道理的话,大家会选择能表现当前立场的合适砖头,并搬运到需要的地方来。司马光在论述“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中刚描述了“贵以临贱,贱以承贵”这种以上驭下的思想。那孟子的“民贵君轻”言论,自然不适合放在这里。读到这里想到,聆听古往今来的大人物们讲话,阅读他们的书籍,保有三分敬重,留有三分自我,再有三分判断,真心不能一股脑儿全信啊。
如果转换成现代的概念,取一部分丢一部分后,是这般描述:一个组织的领导者,最重要的事情是维护大家要遵守的规矩,维护规矩中,最重要的是各自人位置身份。司马光对于君臣的言论,暂且归类到北宋那个古老时代故纸堆里,为其它专业的同学作研究的对象。